成年人通常认为大多数学习是教学的结果,而探索式的自发学习是不常见的。但实际上,自发学习更重要。
当代的育儿困境与同样严峻的教育困境有相似之处。和父母一样,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和发展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往往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他们有着同样的问题。误导人的观点是,教育应该把孩子塑造成一种固定模式的成人。标准化考试的显著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所学校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如果学校对大一点的孩子给出了错误的引导与教育,那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学习与考试成绩根本无关,而是要追踪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所有的孩子都天生会被驱使去创造一幅精确的世界图景,并利用这幅图景来对替代方案和设计计划进行预测、阐释和想象。他们都想要而且需要去了解这个世界。
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学龄孩子的工作则是开始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他们的进化目标是实践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而在此期间,他们仍在成人看护的安全范围内。
学龄孩子也热衷于我称为“掌握式学习”(mastery 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探索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掌握式学习是关于运用已知的,而不是关于探索新知的。
在掌握式学习中,你学到的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把你已经学过的东西变成第二天性。你对一个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如此之多,以至于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它,这让你可以毫不费力且快速、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技能。
目标导向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新发明。
有很好的证据表明,在学校里的阅读课上表现如何,最好的预测因素是孩子在家里听到了多少语言,18以及他们看过多少书。但是掌握诸如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学术技能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们只是发现新东西的一种手段。
学校最擅长的是教孩子如何上学。学龄期的孩子对成年人的技能很感兴趣,而且倾向于当学徒。对他们来说,模仿和练习那些对他们周围的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活动是很自然的。但在学校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意味着要集中注意力,要参加考试,然后取得成绩。
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应试者对于发现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的真理或是挖掘在这个世界蓬勃发展的新方式都没有多大帮助。
学校应该是孩子能够真正持续地发现和发挥能力的地方,应该是孩子能够掌握真实世界技能的地方,应该是孩子能够掌握诸如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学术技能的地方。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丰富多样的天生学习能力适应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校本该尊重多样性,但事实恰好相反。我们来看一下标准化考试吧。责任评估和绩效考核这些极有价值的目标都需要标准化考试,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就是目标导向、孩子塑造以及木匠型学校教育极致崇拜的对象,这样的想法就是在说,学校应该被设计成把所有孩子都塑造成具有特定特征的生物的地方。
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
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和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
孩子们的假装游戏也在发生变化。当年幼的孩子们用想象中的朋友来探索心智的可能性时,学龄孩子们则通过创造“异想世界”来探索文化和社会的可能性。
青春期就像童年早期一样,注定会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不同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将要体验的不再是置身于童年保护期的安全环境中探索世界。相反,青少年要做的是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