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我去到贵州遵义一所初中支教,学校很小,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我带了初一初二其中四个班的历史和地理。
除了正常的上课外,我还在学校德育处帮忙,就是帮着抓学生抽烟,翻墙,打架之类的事情。哦,还有卫生和学校巡逻安保。
要做的工作很多,并不累,只是有些糟心。

比如,开学第一天,就有女老师领着一个男生到德育处办公室来——一般性格比较温和的老师学生都不怕,只好交给德育处老师管教。所以,在我之前的德育处老师都比较高大。
恰好,这天其他老师都不在,我很为难。
因为,虽然在大学学习过诸如斯金纳“惩罚”“改造”之类的理论,但真动手教训学生我是干不来的。
女老师把学生留在办公室就走了。过了一会儿,主任进来,问过我情况,再转向那男生,男生却很默契的把一旁的棒子拿了过来,然后默默地作俯卧撑姿势趴到地上。
这一连串动作,让我有点想笑。但马上我就笑不出来了——棒子猛地挥到男生屁股上,发出的声音让我觉得似乎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一直回响。
继续挥了几棒,我实在不忍心看,出了办公室。

后来回去,主任跟我说:“不习惯打人啊?没事,一个月后就习惯了。”
一个月后我还是不习惯打学生,可是也忍不住动了手。
最初来到这里支教,我有很多的幻想,是的,后面我把这称为幻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坚决不想对学生动手的。
于是最先面临一个问题:第一节课我就全无保留的介绍了自己。学生显得很兴奋,老教师告诉我,兴奋是因为他们看穿你不会管的太严。
果然,之后的课堂教学一度进行不下去——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吵了。
反正我又不会打人,他们估计这样想。而我还在反复强调“不打人是尊重同学们,也希望大家尊重老师”这样从前我也听过的话。
结果当然是学生变本加厉。
终于在一节课上,在我吼了几次“安静”学生却毫无反应后,我忍不住动手了,但不是对学生动手——我把声音最大那个学生的桌子举起来扔到了外面,咣当声吓住了他们,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我也被吓到了。冷静下来心里有一丝得意,像是动物炫耀了自己的强大那般。第二节课,出乎我的意料,情况丝毫没有变化。
不,还是有一点变化,一个学生在我走过身旁时伸脚绊了我个趔趄,我很生气,回身打了他一耳光。
最后还是动手了啊。

当然,带的班级也不全然都是这么讨厌我,不然我也太可恶了。
初一有个班我就很喜欢给他们上课,他们也喜欢我(这可不是我自作多情,他们自己承认的)。所以每次上课都很愉快。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逗我发笑,托着下巴笑眯眯的看着我讲课,我实在忍不住,就把课本抬高到脸前,他们在下边就笑开了:“老师别忍了,我们知道你想笑的!”
你说这样扰乱课堂秩序,成何体统嘛!他们实在太活泼,我就专门空了节课,在班上组织一次小小的辩论赛。
把教室从中间一分为二,正反方各站一边。刚开始还有点样子,像模像样地各自矜持着发言:“我的发言完毕”“请问对方辩手”,过一会儿就开始吵起来,教室里乌拉乌拉吵闹得跟池塘里得鸭子一个样。

我害怕领导过来找我谈心,赶紧叫停了这次比赛,并宣布正方获胜——其实我也是蒙的,但在正方队里有个小女生确实厉害——刚刚吵成一堆的鸭子,她起码能顶一半。对此,反方也是同意的。
不过下了课我又觉得自己是否太不负责,毕竟他们还有中考的压力,以后还有高考的压力,我怎么能把他们的时间浪费在吵架上?
但我不想说假话,我和他们都挺喜欢这样偶尔吵个架。
对了,说起来有件挺让人高兴的事。
大概在开学后两个月左右,有个班主任找到我,说准备给他班上的一个学生过生日,让我到时候过去参加(因为他们和我也挺要好);巧的是,这位同事的生日恰好也在最近,而他的学生都给他记着,准备在晚自习给他个惊喜,可是晚自习不是他的,于是这些小屁孩也来找到我,让我到时候安排一下。
看到这样的事,我真是很感动。最后生日惊喜双方都顺利送达,并度过了愉快的晚自习。可惜又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真是罪过啊。
总之,这件事着实甜了我许久。
直到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德育处要到寝室督促学生睡觉。
熄灯后我正准备离开,学校保安领了二十几个学生从宿舍楼上下来,说是不好好睡觉,还出言不逊,让他们趴在地上接受惩罚。

看着这些小孩趴着我就想像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但发展还是超出我的预料——保安下手太重,趴在地上的学生气不过,呜啦啦从地上爬起来要打保安,我见状赶紧挡在前面,其他老师也急忙赶来,阻止了事态的爆发。
在这之后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往校内扔酒瓶,所幸没有人受伤。但学校老师们都是暴脾气,开了辆车准备去找那人算账——据说那人是其中一位老师的学生交往的社会上的朋友。
最后打没打起来,不知道,我并不想知道。不过看老师们样子应该是没打起来。
看过这些事后,我总有个模糊的感觉:这些小孩儿就像是玻璃,很干净,很漂亮,但如果不正确地对待,让他们碎掉,就可能会伤到人。
在学校的周围有几家理发店。
有个老教师跟我说,店里的员工有很多都是辍学的小孩,在店里帮顾客洗头顺便学些手艺,不过有些小孩很坏,会欺骗去店里理发的女学生,把人家肚子搞大。
这些学手艺的玻璃就是已经碎成渣了。

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我都尽量不去做评价,关于老师的做法,学生的反应,不去了解当时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得出一个清晰的观点的。
甚至就算去到当地,回到当时,你也没有办法回答“什么时候怎样做才是最好的”。但有一点我可以确认,这些老师和学生,大多数都是抱着同一个目标:学生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老师想帮助学生变得更好。
就像那对互相给对方生日惊喜的学生和老师。我想起来当时发在朋友圈的动态:“青山不改,育苗长青”。
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
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恰是青春正好时【qsqczhs】,阅读更多文章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