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作者: 卡布奇诺花蜜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7:25 被阅读1次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还是蛮顺的,但不知怎么,越是读到后面的章节,感觉这些人的人生,好像在哪里似曾相识。再者,从文字的翻译来看,全本书的感觉很相近,好似出自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正如其他豆瓣邻友的描述,这本书有着大概率的自传属性,换句话说,就是这本书有可能是作者自己杜撰的。

    作者:袁苡程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纽约客的临终遗言
    出版年:2012/12
    页数:190
    定价: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13309325

    本是冲着“临终遗言”买了本书,想得到一些启示,缓解生活的焦虑,缓解压力带来对人生前途的迷茫感。然而好像忏悔成为了主题,很难说作者是不是在传播佛教的忏悔思想,大概吧?无论如何,每一本书的诞生,都有其特殊性,我们不仅能够一眼看出这本书的劣势,还需要仔细审视,发掘它优质的地方,不忘却读这本书的初心。所以,我就从两部分来看它。

    这张图真的好棒啊

    第一部分,文本内容。

    读完本书,会发现所有的文本内容,文学感觉,文字显露的意义,揭示了某种对另一种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的批判,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读者非常容易进行道德选择,有一些道德风险在里面。其次,在文本开篇作者有说到广告内容的事情,是匿名收集的信件。然而在出版的时候,文本中的部分内容,读者仔细去读、去检查,那么会发现这些事情是有所指,信件主人昭然皆知了。

    略过隐私风险、文本翻译,来谈谈关于文本故事中所描述的人、事。通读完本书的读者会发现,总括了很多类型的人,他们有电影从业人员、妓女、医生、CEO、工薪阶层、战争退役者等等。不仅如此,他们的故事也感觉上差不多,读完自然升起有一种“这些故事不会是作者编的吧?”这种直觉如此强烈,以致于必然要打开豆瓣,或者百度搜索一下,发现有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认知。其中一些故事,是很有戏剧冲突,而且特别像电影里的情节,是信件作者抄袭了电影,还是作者本身的一种戏虐?这就不得而知了。例如有一篇讲述邮递员因喜欢一名女孩,就扣押了女孩子和其情人来往的信件,以致于女孩相思而得病死亡。

    有豆瓣网友举例的证据:

    理由二:第四个遗言“越战老兵的最后狂欢”一文中:“只不过他比我幸运,上了大学,进了华尔街,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我天生腼腆,到高中毕业时,只单相思过一个女孩,还未来得及向他表白就去了越南。”,以及“……还有我在大学里单相思的初恋情人的明亮眼眸,……”。
    这货到底有没有高中毕业后参军去了,还是读大学去了?这货到底有几个单相思的初恋女友?(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吧,好歹按照宣称,书的编者是在米国读硕士诶,翻译不会这么低劣吧。)

    理由四:这一搜索不要紧,用“袁苡程”、“苡程”搜索,结果全是这本书,仅有的简介也与本书封二中的简介一样。
    还有,本书作者标注为“(美)苡程”,怎么简介中又是“北京人”了?莫非就会为了封面印个(美),表示很牛逼。
    另外,简介中提到曾在美国出版《无名女人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No Name Woman)小说,搜索结果也都是这本编造的书。

    不过试想一本书,能明目张胆把设置为隐私规则的信件出版,那么无非:一得到了信件本人、家属的同意;二这些文本故事是作者一手伪造的。

    背后隐藏着

    第二部分,隐藏的神圣。

    为什么我、我们会买这本书?小部分是因为对死亡之人临终之言的好奇,大部分是想看看将死之人对所处世界、生活的评价,这些评价能让我得到更多的启示,在眼前、当下生活中穿越迷雾,寻找到让自己一生不会后悔的选择。

    我们的生活,极度让我们自身的肉体和心灵感受到极致的压力和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过多的选择,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娱乐营销,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迷雾,然而我们总将一死的言语始终环绕耳边,无论如何社会、媒介的延伸尽其可能的催眠我们,我们依然会在睡觉之前,睡醒之后,在落寞之时,在孤身一人之时,在夜幕的黑暗下想到自己的死亡,死亡会让我们一无所有。这个消息,对于大多数无信仰的人来说,是可怕的,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有信仰之人,能够想象死后的世界,把这些填满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依然无法逃脱死亡的恐惧,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恐惧,究其原因这些“想象”是无根的,不是长出来的,风一吹,就散了。这就是,生活着、摸得着、看得见的世界,如此被我们重视的原因。

    如何过好这一生,在死之前,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何坦然、释然迎接死亡。成为了当今人类的重要心灵课题。

    面对短暂的生命,赤诚相待,人之精神。看完本书后“发现”文字背后“隐藏的神圣”,也许这是作者突然灵感一现,也许这不是作者的本意。无论如何,一个个故事背后实实在在隐藏了穿透文字的东西,生命尽头,回望一生,know your self?

    文字带来启示,也许通过作者文笔说出口的“人性是永远上不了保险的一样东西”,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cj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