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发读书笔记过了62天,我是拖拉真的很久很久了。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毛姆的小说,前两本是《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
但是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对《月亮与六便士》更深刻一些,因为那种颠覆的感觉,真的会让第一次看毛姆小说的人,很难忘记这本书吧。
简单用关键词来说,我觉得毛姆的小说,颠覆性、流浪感、内在性。
1.颠覆性
这一点体现在一种世俗的规则和道德伦理上。比如每一本书,都会有主人公或者里面的人,做一些和传统违背的事,比如你存在于世俗规则的条条框框里,你甚至可能很难理解拉里的一生,他好像一种修行一样,最初以为是和初恋伊莎贝尔过完一生,后来到处流浪一样学习,甚至最后放弃了自己财产,去做个卡车司机,继续过体会生活。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宗教的影响,比如印度教,还有他从小的周围的基督教的影响。如果拉里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佛教,可能也会认同,或者我简单说,拉里的一生,更像是一种修行者的一生。
2.流浪感
拉里和其他另外两本的主角一样,也是一直在或者流浪一样的生活,只是细节稍微有些不同。
他一生到处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学习很多知识,接受、反叛、更新……好像一直在路上。不过尽管是用“我”的第一视角来讲述,我也觉得拉里神秘又迷人,很难具体描述,特别吸引人的那种。当然这样的人生,其实很难做到,尤其是囿于世俗规则和普通欲望的人,甚至你我,都很难去经历。
3.内在性
我觉得用一句话来说拉里这样一个人,可能主旨就是,他在追寻,“我在为自己而活”,所以包括“我”和文中很多朋友家人,都是不太理解拉里的。哪怕从小长大的青梅竹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原则而分道了。
拉里的内心,他可能不介意我们在意的很多东西,稳定的生活,欲望的满足,名利成就。当然这里说“为自己而活”并不是说他很自私,而是说拉里不在乎很多,大多数人很在意的事物。
比如说他要娶索菲,没有人认可,因为索菲也不爱他,这个人也很烂像个定时炸弹,随时会带来麻烦,但是后来拉里提到她,还是会觉得自己爱她。
尤其是最后两章,关于宗教的回答,我觉得我又看到了那种影子,好像本身从小耳濡目染,但是长大后接受了更多,反而会开始怀疑这个,甚至觉得到了反叛的地步,不再信任,这大概也是这几本小说同样的地方了。
当然拉里,他是希望他能像他的印度导师一样,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周围的人,照亮一片光亮!
文中的结尾这样说的:
拉里没有野心,没有成名成家的欲望;无论成为哪一类的公众人物,都是他所不齿的;所以,他很可能惬意地过着自己所选定的生活,做完全的自己。他太过谦逊,不可能把自己树立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不过,他也许这么去想,一些心无定所的人会像蛾子飞绕着烛光那样,被吸引到他的身边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认同了他的信仰: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唯有在精神生活中方能找到,而通过他本人追寻无我无欲、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他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和发表演讲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