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拉里的自我救赎之旅

作者: 海心望晨 | 来源:发表于2016-07-29 15:48 被阅读157次

    1.叩问生命

    拉里,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帕特西是拉里的战友,两人感情很深,因救拉里的性命而牺牲。帕特西是一个生龙活虎,横冲直撞,直爽粗犷的笑面人。性格开朗,大家爱开他玩笑,他也不生气,只要大家开心。因此,人们都喜欢他。

    在部队里,帕特西曾带给拉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他在拉里的生命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的重要人物。一个如此可爱,充满生命力的亲友,突然在眼前变成一堆烂肉。他看到了生命的丑态,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一种难以释怀,惭愧又揪心的痛,使他不禁质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世间要有丑恶?

    这一事件,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走上一条救赎自我的道路。

    2.狂热的求知欲

    战争结束后,拉里回到美国,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无所事事,他既不想去大学上学,也不想参加工作。用他的话来说,整天都在晃膀子,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有一个未婚妻,彼此相爱,整日粘在一起,幸福快乐。但当面对现实的婚姻问题时,两人产生了分歧。伊莎贝儿,贪图物质享受,向往荣华富贵的贵族生活。拉里,注重精神追求,向往朴素无华,云游四方的自由生活。于是,两人和平分手。

    后来,伊莎贝儿嫁给了当地富商格雷.马图林,并拥有一段幸福奢华的婚后生活,而拉里则独自一人走上了朝圣之旅,努力寻找真知,解救自我。一股狂热的求知欲袭上心头。

    我曾经有过很多时间在思索。我不断问自己,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够活着只是靠运气;我要一生有所作为,但是,不知道应当做什么。我从来没有对上帝开动过什么脑筋。现在却想起他来了。我不懂得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恶。我知道自己很肤浅;我不认识什么可以请教的人,但是,我要学,所以我就胡乱地读起书来。

    3.探索之旅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很困难的。
    这一句话是《刀锋》扉页的话,这句话源自于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毛姆用来比喻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

    他首先来到巴黎,在一个蹩脚旅馆安顿下来。因为旅馆离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大学很近,便于他潜心学习。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平均每天花费8至10小时的时间伏案读书,研究法国文学,并通过接触斯宾诺莎,柏拉图,笛卡尔等哲学思想,为其打开了广阔的精神领域。此外,他每个星期用三个晚上去巴黎大学补习听课学习希腊文。他喜欢希腊,希望有一天能去希腊旅游。然后过上上云游四方,周游世界的自由生活,去探索是否存在上帝、世界为什么有恶、灵魂是否不灭等问题的答案。

    经过两年的苦心读书,他决定动动体力。于是,离开巴黎,开始探索之旅。他在英国矿场当矿工,身体力行,认识了考斯第,开始接触神秘学;在德国农场,认识了贝克尔一家,帮忙喂养家畜,修理机器,收割庄稼果实,在怡人的乡村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夏天;来到波恩,开始学习德国文学,读歌德、海涅、席勒、里尔克。认识了恩夏姆神父,并接受指点,在阿尔萨斯修道院开始接触宗教,度过了三个月的快乐惬意的美好时光。后来,又折回巴黎,去过西班牙,塞维利亚,学习科学,艺术,还与一名小巧玲珑的女子同过居。但通过几年的博览群书,周游四方,他并没有得到心中的答案。

    4.获得人生真谛

    最终,他来到了印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长老,被宏伟的石像以及长老的虔诚的叩拜,还有‘大梵天’所震撼,他决意留下来,一探印度吠陀经的奥义,寻找心中的答案。他认识了马亨德拉,与他一同参观了恒河的壮丽景观,信男信女们虔诚的朝拜震撼人心。在马都拉,见识了不远万里来庙宇托钵朝圣的僧侣。在特拉哥尔,见到了西里.甘乃夏大师,大师身上散发一种宁静,善良,平和,无我的光辉,让他感动。

    后来,经过森林管理员的介绍,他离开道观,搬进用树桩订成的山间小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山顶上,看见破晓时的壮丽景色,灿银的湖水,万丈光芒的霞光,美的让人窒息。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的世界从此由混沌变得澄清,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震颤他的心灵,在片刻的陶醉中,他找到了浓郁的宁静,欢乐,安泰感。看到使自己眼花缭乱的宇宙美丽境界,这种美,使他突然获得了新生的力量,一种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在召唤他,让他兴奋不已,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要回归生活,而且要好好的活,充满生命力的去创造生活,好似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宇宙创造的美。

    5.平凡简单的生活

    他泪别西里.甘乃夏,离开给予他启示的印度。回到美国,散尽钱财,找工作重新生活。决定做一个“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的人。不近女色,是为了增强精神的力量,这也是受了印度吠陀经的影响。印度人认为幸福的取得要靠精神,这与西方人将幸福建筑在物质之上,恰恰相反。

    拉里规划好自己今后的生活,首先到萨纳里写一本书,并出版赠予友人。然后去汽车配修厂做机械工、做卡车司机、在纽约图书馆附近定居、最后攒钱买一部出租汽车,自驾出行,节约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这样,简单,平凡的过完一生。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象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

    摘抄语录关键词:精神、知识

    “印度人认为这恰恰是我们西方人所没有做到的;认为我们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许许多多的工厂和机器以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想把幸福建筑在物质上,但是,幸福的取得并不靠这些,而是靠精神。他们而且认为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毁灭的道路。”
    我对于人可以通过知识达到最高现实这种想法感到非常满意。在后期,印度的圣徒有鉴于人类的软弱性,承认通过爱和通过工作也可以得到解脱,但是,他们从来不否认最高但是最艰难的途径是通过知识,因为知识的工具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即他的理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锋》:拉里的自我救赎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yz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