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话:
再读资治通鉴,感觉还是全新的,好像第一次读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只有用笔在书上留下的标记。
译文通俗易懂,但是没有原文读起来有味儿,我就把喜欢的原文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因为平时现代词用的多,手机智能也是只记平时用的多的词语,这文言文打起字来很慢,但是我愿意。
司马光(1019——1086)67岁,苏东坡卒于1101年,65岁。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有过交集。大文人之间关系也是时好时歹,俩人政见不和时也是大吵,苏轼称司马光为“司马牛”,包括那个时代的王安石都是极有性格的人,也可能是和当时宽松的政治背景有关。司马光洛阳十多年编纂出来资治通鉴后,再次作为保守派登上政治巅峰,苏轼成了他的反对派,俩人闹掰(其实苏轼当时官职不如王安石司马光,只是北宋言论自由的风气浓),我好奇的是不知道当年苏轼有没有读过资治通鉴。
摘抄:
三家分晋中,智伯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智国劝他:
“《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chai),皆能害人,况君相乎!”(智国劝智伯)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溪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三家分晋》
此之谓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