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作者: 睿仙子知觉养生慢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22:53 被阅读27次

    通常而言,人们那些外在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由内心的思想所生成,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和相,是一不是二。由相知心,由心生相。

    一个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气性格上面没有一点改变,可能是由于还没有真正获得修行的益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其实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阴渣,是累世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修行没有别的,只是改习气而已。习气就是执着。

    讲到神通,其实神通并非道教的专利,因为只要有入定功夫,那怕是邪魔外道,都会修出神通的。修行人在修行当中出现神通,这是自然而然的,既不能够偏左,也不能够偏右,就像我们在酿酒的时候会有酒糟一样,神通也是修行的附产品。

    从现象来看,神通之所以显化、得以出现,实质上后面支撑它的是整个道家法脉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把道法的基本教义搞懂。只有这样,在修行的时候,才能随时纠正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证得什么境界自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没有理论先行,就像一个人出门不带地图一样,自己走到哪里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管是道教、外教甚至拳法武术,都要求修行者把基本教义悟透。

    修行的时候,自己是自己的导师,自己是自己的医生。当出现神通的时候,不执着于神通,不惊讶,不好奇,不神秘,以平常心、中道的态度对待最好。无论丹道经典,还是符箓秘讳,都有对神通的表述。神通也正是道以术显的特征之一。但是,修行之路不应因此而止步,此时正是破相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能破相、执着于神通的表现,则很难再有更高的境界。

    靠修持而得的神通,会因定力减退或破戒而消失。如念咒者犯禁忌或鬼神远离,神通也一样无效。神通不是我们学道的目标,因为它不能违背承负因果(如用神通去救一个因业报将遇车祸的人,是没有可能的),也对我们的生死没有帮助的[即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所以不管是道士还是佛陀,都不提倡许弟子们乱用神通,而且还鼓励弟子去悟道、体道,所谓大道至简至真,修得原本面目方为成。

    最大的神通,不是别的,而是放下一切执着,一切都无所谓,这就是“道通”。“神者智也,通者达也。智足以通达一切,不受境夺者,曰大神通。”“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体现。合道之后,就是“道中重生”,开始了“返朴归真”的过程,从“舍我奉献付出”的仙佛圣人,回归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过起了真实的人生。

    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执着一切的有,也不再执着一切的无;对一切都在乎,对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稳坐”了!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只做份内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层次。现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层次。

    道通是“万缘放下”时阳性功能的、实存在的表现,神通则是“万缘放下”时阴性功能的、虚无存在的表现。真正的神通是“神仙圣人”的层次,道通是“凡圣不二”的凡人的层次。由凡到圣,再由圣到凡;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体证过程,再次验证了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否定之否定规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心为阴,相为阳。因为心已不再执着出神通、证涅磐、度众生、祛无明,又由于“相由心生”、“阴阳不二”、“阴阳互根”的规律,所以合道之后,就真的渐渐恢复成普通人了。这个阶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没有一丝奇特。不但进入不了入定态,接收不到外来的阴性信息,也感应不到自己任何的阴性信息,甚至连感应一下的欲望都没有。阴性的场能还是很强,表现为混混沌沌、阴阳不分的寒凉状态。

    由于“阴阳不二”,所以阴阳不分的阴性法身决定了阳性的思维和言行是不分别一切、不在乎一切。不在乎生与死、凡与圣,不在乎善恶是非、荣辱得失,也不在乎修行、使命、度众生、成正果。阳性思维清楚敏捷,与什么都感应不到、混沌的阴性功能完全相反。只是过去修炼中的点点滴滴,已经完全忘却,真的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也没有用了。再回头看看时,陌生得就像在读别人的故事。

    合道之前,阴性的能量像在空中飘着,整个人也处在恍惚状态。心在物外,凡尘琐事都不在心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合道之后,能量渐渐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稳定不动。整个人也象从云端飘落到了地上。从此以后,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同时,正常的生理需求开始复苏,生活也与常人无异。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次,双脚稳稳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览胜、秋果飘香、冬曲情深”。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吃喝玩乐的真实生活中。难怪说“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常看蓝天,心胸宽阔,志向高远;常看大地,德行深厚,包容万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德有多高,修行的境界就有多高。繁华过后,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极,终要回归平淡;到了顶峰,再无可去之处,只有掉头回去。当最珍贵的都已得到,满得再也装不下时,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于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了。

    笑亦淡淡,怒亦淡淡,于是有了清净、凉爽的“大乐境界”。看什么都很平常,都无所谓了,于是“无忧”。无忧则“极乐”。此种快乐,绵绵不断。它不是大喜之乐,而是“无喜无忧、喜忧不住”之乐,是喜怒哀乐皆如如不动、平静恬淡。

    它似未曾哭闹时婴儿安详的面容,似小动物脸上纯净、清澈、安宁的大眼,又似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浅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纯洁、乐观求知,又有老人的从容淡定、平和宁静。纯朴与世故,冷漠与柔情,安静与噪动,和谐地共存于一身。冷时似寒冰,柔时似春水。动时若脱兔,静时若处子。纯朴得象天真烂漫,世故得象饱经沧桑。

    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乐,再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了。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也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柔软的心,每每总被众生的点滴善念与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常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佛,唯独自己是凡人。这时才明白,在不顾他人的感受,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很正确的事的时候,一定会犯错误!因为一定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我们的心,虽需坚强,却不可坚硬。心要柔软柔慈柔和,才能柔声柔语柔色。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温柔和仁慈,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达人情,善巧方便,自然无为,正是所谓的“般若妙用”,乃是“大用现前”。

    心态变得极为冷静、冷漠、冷淡,宠辱不惊、洒脱自在。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沉静地活在当下,活在柴米油盐酱醋里,活在早起晚归的辛劳中。虽然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却不在乎得失、成败、荣辱。心虽在物中,却不被物牵绊束缚,于是知道,所谓的“为而不为”,原来只是如此罢了。

    明了三维阳性世界的一切现象和作用都是有价值的。“虽然一切不可著,却一切不必废。超然于物外,不离乎人情。”可以拥有、已经拥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绝和放弃。虽然知道无常,但既然拥有婚姻家庭、妻儿老小,也不妨爱之。虽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属于你,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错过时,徒留伤悲。既然有缘,就是你生命中的珍宝,若当作沙粒弃之,其实真正受伤的是自己。敞开心扉,就拥有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忘记伤痛,才能重新拥抱幸福。

    其实,幸福从来就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来面目,如实地展现罢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为一体。无论我们有多么不舍,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当拥有时,既不可握得太紧,也不可握得太松,因为太松太紧沙子都会流淌出来。只有松紧合适,轻松自然,才是最好的。

    无私的关爱、奉献和付出,就是甘露,能让苦海中的心灵脱离煎熬,让世界变得无比美好。幸福、喜悦和感动,像清泉缓缓流淌,能抚平受伤的灵魂,洗尽往日的悲愁。岁月的河,就象一首歌,唱尽了苦辣酸甜;岁月的歌,就象一条河,缓缓流淌,把一切记忆洗刷得干干净净……

    我们可能一样为真爱追求,为伤痛沉沦,为儿女操心,为钱财钻营……,只是无论追求得有多苦,沉沦得有多深,操心得有多累,钻营得有多精……,最终都能靠自己的心能力量摆脱出来。哪怕今生无望,千百世后也终能不再沦为它们的奴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实内涵之一。

    虽大事因缘已了,但也不代表每一小法小术都精通,更不代表世间法能够“不学而知之”。何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该何去何从?若真有个“究竟”在,又岂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无限地接近,又岂能是“已经到达”?了脱生死、到达彼岸、成佛合道后,又是什么呢?

    合道之后,当行大道,在尘世中体证“事事圆融”的境界。

    所谓“道中行”是无论大道小道,刻刻不离道,而又忘了道。“大道”之大,非大小之大,乃“大小不二”之大。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亦大亦小,非大非小。大中既包含无限深广,也包含无限微小。不是说做大善事、大功德才叫大。

    富翁一掷千金,不过于九牛身上拔一毛,故虽大亦小。照顾家中病人,不过是个小事,但若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而不放弃,则虽小亦大。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能够对广大有情无情众生都生出慈爱悲悯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心量与慈悲是一不是二。

    “功行终需世上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理领悟的再透彻,终须付诸实践,落到“行”上(即事上)。应在生活中去践行“不修之真修”,在每一件小事上验证“理事不二”,达到无论顺境逆境皆能自在出入。

    神通是修行过程中潜能不断开发的超绝呈现,修行圆满后自然具足。未证悟空性之前求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这个“有”,就是有限、有量、有漏的。唯有证得空无的境界,才会生出智慧的妙用。所以神通不必外求,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体验,就看自己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智慧罢了。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反而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和解脱。只有慈悲、智慧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千万个说,不如一个行。一遇考验就退缩,言行不一,只能被耻笑为“夸夸其谈”。千万个修,亦不如一个行。到底修得如何?“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在世间需用世间法,合道之后,一切回归“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就怎样,不刻意顺从,也不故意违拗。能够承受一切时就承受;能够避免一切时就避免。能够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也不作付出想。不需要付出时就不付出。也不刻意行善,连“行善、付出”的念头也没有。这个“没有”,是不再区分付出与索取,一切都无所谓。

    所有言行都源自普通人的思维,毫无奇特之处,平凡得象路边的小草、脚底的泥土,随时都会被人遗忘。像纯真的孩子,想当然地要他该要的、能要的,毫不吝啬地给他想给的、能给的。通达人情世故,一切往来皆顺其风俗而不改变,因为改与不改、从与不从,都没有差别。能力不足时,甘愿做鸡群里的小鸡。有朝一日羽翼丰满可以翱翔蓝天时,必直上云霄。

    顺其自然者,不是听之任之、与世无争。如此为之者,又陷入“自然”之极端。顺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与人为不二,争与不争不二。该积极主动时,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主动造势。所以,修行的功用应该是积极处世,而不是消极处世。

    修炼中要有法身元神被毁掉后重来的思想准备,尘世中同样可能遇到一切毁掉后重来的经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默默承受,坚持不懈。当明了该走的过程必须要走,该绕的弯路必须要绕,该摔的跤必须得摔时,就不愿再说法度人,不愿再谈玄论妙,言语也变得简易直白。但在不可不辩,不可不争时,又会平心静气应对。自此证入“无诤三昧”。所谓“无诤”,不是连是非都舍弃,而是诤与不诤之不二。

    所以说:“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如讷。”于是乎有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于是说“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由于隐匿民间,与常人无二,故曰“圣人无名”。

    合道后,恢复到未修炼之前的普通人,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修炼过一样,所以叫“无修”。曾经拥有的功能神通都已消失,所以叫“无得”。任何境界也不再显现,所以叫“无证”。明白的道理越多,越不在乎开不开悟、有没有智慧,反而觉得有无智慧、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于是能够踏踏实实、轻松安逸、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活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出来,所以叫“无智”。无修无得无证无智的境界,也可叫“大象无形”,都是真心因为无所执着、无有索取而得到的真实果报。

    古圣先贤说,“神人无功”,“神通不可得,智慧亦不可得,没有境界的境界是最好的。”这个阶段似退实进,是所谓“大智若愚”的真实境界,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累。”到了如此地步,世人自然褒贬不一,有辱之为魔者,有赞之为佛者,而其皆能不为所动。不明白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于是老子解释说:“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虽说与常人无二,但和从前相比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对世俗中的种种见闻觉知,不易迷惑,不易动摇。对无所谓的事,总是很快忘记。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但一经了解后,若判断为不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兴趣的浓淡是应实际需求而来。一切嗜好都没有了,怎么样都行。身体各方面都在好转,体力较从前更趋旺盛。需要专心致志之事,能做到精力集中,反应敏捷。有时眼睛看着一个地方同时耳听嘴答,也能应付自如。这种境界叫做“六根同时互用”。轻易不再发脾气了,无论平日深爱或深恶的人或事,感受上都已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无所谓了。这境界也叫“冤亲不二”。

    世人太注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陷入贪嗔痴中不能自拔。合道者懂得因果规律、五行生克规律,知道适当地调节己欲和他欲的关系,使之处在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就是欲与不欲不二,生与克不二。

    依此类推知,无为与为不二,无常与常不二,阴与阳不二,因与果不二,质与量不二,有与无不二,天与人不二,刚与柔不二,动与静不二,奇与正不二,福与祸不二,善恶不二……。故曰:“不二法门”。

    实证实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修,即在三维的红尘俗世中修炼,修的是阳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下。二是内修,即在四维以上的功态中修炼,修的是阴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上。所以内修比外修的效果来得快。

    无论是内修还是外修,也无论是主动修还是被动修,都是修炼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虽然都是修,但是单单内修或是外修,肯定不如内外结合的效果好。

    内外互根,内外不二,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是对立统一的。内变,外也变;外变,内也变。内即心,外即相。心与相是一不是二。内在的心可以改变外在的相,外在的相也可以改变内在的心。无论修心或是修相,无论修阴或是修阳,都能导致其对立面发生改变。所以否定一方而偏执于另一方是片面的。

    至于实践中如何把握,就有个度的问题,不是说两种修法所用的时间非得均等,这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安排。有闲暇就可以多多内修,无闲暇则可以一直外修,以致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缘接触内修法,内外结合,有可能今生成就。无缘接触内修法,一直被动地外修,也是在修。哪怕无量劫后才能成就正果,又有何不可?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行善或是作恶,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是成长的过程,都是必经之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若早知修行到最后还是变回常人,又何必剃度出家,绕这么个大弯子呢?直接在世间修不是更直截了当?就算是出家修行,只要心有牵挂执着,就已经是入世了。若在世间虽与常人无异,七情六欲一样不少,却能没有牵挂执着,其实等同出世。

    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喜清净。在闹市中成就“动静不二”的境界。动中而能清净者,是真定,是“动静一如”。

    真正的“回家稳坐”,就是踏踏实实、心无挂碍地在尘世中自在轻松地生活、工作、学习、修炼。看似未修,实则真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mg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