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是台湾的一种俚语称呼。所谓”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即垃圾班或差等班,是专为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差生开设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多数家境贫寒。
正如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塘底"学校,尽管对外宣称是专为问题儿童的矫正教育设立的寄宿学校,但其实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放牛班,因为这里的学生不学无术、四处捣乱,个个都是“顽梗”。
面对这些不服管教的问题少年,塘底的校长和老师都严格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有错必惩、违者重罚,什么关禁闭、擦地板、扫厕所了,都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是拳脚相加、棍棒伺候。
这些体罚手段无疑是人们通常能想到的最简单、最省事儿的办法,只需要面目狰狞地恐吓威逼,没啥技术含量、心狠手辣即可,诚如哈杉校长。但问题是,这样的严格管教和残酷体罚并不管用,而且往往还适得其反。
比如,马修学监的上一任就因为没收了学生的香烟,结果被剪刀刺伤手臂,后来缝了十针。还有一个学生因为打破瓷砖受到惩罚便伺机报复,结果把门卫大爷的眼部扎成了重伤,还险些因此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塘底所鼓吹的“犯错-处罚”管教法,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效用。但是,原因何在呢?我们不是经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吗?家长不是也对“孩子不打不成器”深信不疑吗?为什么塘底的孩子反而“越处罚越糟糕”呢?
其实,原因想来也简单,马克桑斯老爹就曾一语道破——他是好孩子,需要被了解,仅此而已。但许多成年人对此很不屑,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很多成人在儿童面前,不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变得自私自利,可是他们却毫不自知,还自称这是给孩子的“爱”。
哈衫校长和一些老师就是这种“臭不要脸”的典型,他们从不试图了解儿童,学生犯错后总是喜欢武力镇压,经常对学生横加指责,习惯性地贬低他们,将其看做废物和负担,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儿童的内心世界,认为他们是“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
显然,哈杉校长关心的是他的面子和前途,其他老师关心的是他们的职位与收入,他们联合起来,企图用惩罚来引起学生注意、用威胁来迫使学生听话,但这些倒霉的孩子却因为成人的骄傲蛮横与严厉惩罚而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力。
实际上,时至今日,在国内诸多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中,教育一直和惩罚同义,所不同的只是惩罚的具体办法,这种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儿童屈服于成人,而成人自认为可以代替自然之手,以自己的意愿和意图替换生命的规律。
但是,洛克在数百年前就曾大声疾呼——那种只图便利的棍棒惩罚,最不适合在教育中采用,因为它的巨大危害实在是流毒无穷(可参见《棍棒底下出「逆子」》一文),极其严厉的管教虽然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由于它会破坏儿童柔弱的心灵,结果会带来一种更糟糕、更危险的毛病。
作为成人,自然觉得“爱之深、责之切”,于是常常将自己僵冷刻板的理念灌入孩子火热柔软的内心,在不知不觉间扼杀了儿童弥足珍贵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变成驯良死板、任人宰割的“小绵羊”。
更坏的是,那些痛苦不堪而又倍受压迫的孩子根本无处伸冤,因为没有人站出来替他们说话。被判有罪的人尚有申诉权,可是为儿童申诉的法庭又在哪里呢?
举目四望,答案是根本不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