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以往的传统备课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备课需要老师具备什么能力?不断质疑、提问、反思,然后回答,澄清事实,明确意义.......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新形势下的备课:(1)读懂课标(2)理解教材(3)掌握学情(4)精心设计学历案
具体解读:
(1)课标要求是什么?
核心素养:学段要求,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任务群,学业质量。
(2)教材解读:中学阶段的三级教材、本年级教材、本单元教材、每一课教材。
(3)学情:学习特点习惯(确定学习方式)、已知、未知(确定上课的起点)
(4)解决问题:根据什么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设计?怎样检验?
大单元任务备课五阶段:
1.单元解读(学习课标+解读教材)——望远镜思维、放大镜思维
2.确定目标——单元目标(素养目标+核心目标+基础目标+其他目标)
3.单元评价——最终评价+过程性评价(情景化、标准量化)
4.了解学情——课前检测(单元预习单)
5.设计学习过程(包括作业设计)——用任务群的方式呈现、主题情景性+过程实践性、综合性。
大概念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区别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
第二,鸟瞰视角,从整体看局部。
第三,网状结构,由多个任务群构成。
第四,真实情境,贴近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的实践性的研究。
第五,专家思维,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