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经与读史
一个大人物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小人物也说要读经。那哪里光是读,据说还能救国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能确有其事,然而甲午战败了。为什么单要说甲午呢,因为那个时候学校还开着,那个时候也依然在读经。(所以说好的读经救国呢?)
我觉得读书还没有深入骨子里的朋友,先不用着急读线装书。如果读了些日子,自认为对古书有点上瘾,倒不如去读史书,尤其是宋明时期的历史,而且必须看野史或者是杂说一类的。
现在的中西学者们都被钦定的四库全书洗脑了似的(就像现代人们热情于追捧那些畅销书)。实际上呢,书原有的内容构架给改了,错别字也多了,更有甚者连文章都直接删改掉了,最明显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两个版本的《茅亭客话》,一个是原版宋本,一个整理过是四库本,一比较就知道了。官方修订并打上钦定头衔的正史也都是这德行,什么本纪啊列传啊,都要摆摆史架子装腔作势的,不过内容也没什么实在货。据说那些内容的字里行间也是有一些褒贬含义的,但是谁知道呢,懒得去想。现如今如果还说将平生的事迹托付给国史馆以传承,还说算了啊。
野史和杂说自然也会有虚构的成分,抱着个人恩怨扭曲事实的,但从里面看历史却还是更清晰一些,因为它们没有钦定书单的那种装腔作势。看宋事,《三朝北盟汇编》那已经成古董了,太贵了;新出版的《宋人说部丛书》要便宜一些;看明事,《野获编》也很好,但也成了老古董,每部要数十元,比较亲民好买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汇编》和最近刚印的《痛史》。
史书本身是过去的记事本,大可不必因为感觉那记述太过偏激而矫枉过正。上文提到了,对旧书感兴趣的可以翻翻看,知道我们当下社会的情形和过去多么相似,而且现在的昏妄举动糊涂思想,之前也早都有过了,而且也没什么好下场。
要是去中央公园,几乎总能碰到奶奶带着孙女在玩的。这奶奶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孩子的将来。所以如果有谁想预知自己夫人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看看丈母娘就知道了。固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大差不差吧。我们查账的目的也就类似这样了。
但我并不是说以前就这么糟,以后便不会好起来,不是要劝你们对历史敬畏因为好像他扼住了我们的命运。Le Bon(勒庞)先生说,死人的力量比活人大,虽然这话不无道理,但是人类毕竟一直在进化嘛。据章士钊总长说,美国的一些地方已经禁止宣讲进化论了,这实在是吓死我也,但是禁就禁呗,你禁得住吗?
总之:读史,就越发知道中国要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虽然这是国民性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也得改革,否则我们必将重蹈杂史的覆辙。一改革,就不用怕孙女儿会跟奶奶一个样子了,比如明明奶奶是裹小脚,步履维艰的,孙女儿却是一双完整的马生脚,能跑能跳;丈母娘脸上出过天花,皮肤有点缺陷,但是自己的夫人却已经接种了天花疫苗,细皮嫩肉的:这就会把新旧的差距远远给拉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