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月,由于图书馆就在宿舍楼的对面,距离不到100米,中间就隔着一个操场,所以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很方便的。那段时间,做毕业设计之余还是读了不少课外书,这里我重点跟大家推荐一下《思考力》这本书,仅抛砖引玉的谈下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大家觉得喜欢或对自己有益的话可以抽空去书中探索一下,相信会有很多收获。
读《思考力》所感《思考力》这本书提到“实现力”和“思考力”这2个名词,一般来说,对于学校里表现突出以及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我们都会称赞他们聪明,他们这其实就是“实现力”的体现。不可否认,这种实现力确实是聪明的一个侧面,然而,它只不过是当今社会实际要求我们具有的能力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思考力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解决迄今为止无人能解的难题,研发出市面上从未出现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商品,灵活果断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统统属于思考力的范畴。
思考力是发明创造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不能通过普通意义上的考试来衡量,它属于人类的另外一种能力。无数名人志士的例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里我举个爱因斯坦的例子。
爱因斯坦说过:“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in problem longer.”(并非我头脑聪明,只不过是我在问题的研究上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I have no special talent.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拥有旺盛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并没有把自己划在聪明人的行列之中。通过我们后期对爱因斯坦智商的研究,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然而,这并非是他的自谦之说,而是他在完全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得到的深刻体悟。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并非我们眼中无所不能的优秀人才。他在考试落榜之后,并没有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在教授眼中毫无才能的他连留任大学里做助教的机会都没有捞到。在找工作上,爱因斯坦也遇到过诸多不顺,他曾经以做家庭教师等各类兼职谋生,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谋得了一个在专利局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人都会丧失成为大学教授的斗志,然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忘记他的初衷,他选择锲而不舍地将钻研进行到底。爱因斯坦被世人所知的时候,并非其在高等学府求学之时,而恰好是他在专利局工作的时候。1905年,他一股脑儿发表了5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提到的光量子假说、布朗运动理论以及狭义相对论等,无一不是具备诺贝尔奖份量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时至今日,1905年仍然被称作世界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奇迹年。在做狭义相对论论文时,爱因斯坦甚至还未考取物理学博士。考试失利,大学留校未果,就业辛苦奔波,甚至在教授眼中“毫无才能”、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甚至在有的人心中没有之一。
我们有些学生在校成绩优异,在应试的大潮中,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一路拼杀过来的精英们终于跨进了名牌高校的大门。然而这些精英一旦离开大学踏入社会,便很快沦落成社会浪潮中平庸的一员。那些学生时代的佼佼者常常终其一生无任何重要的研究成果。虽然听起来让人感到遗憾,但此类例子却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学生时代成绩平平,也没什么突出特长的学生,有的能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有的则能拿出让人欣羡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在学业上并非成绩拔尖,也并不受瞩目。然而,他却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力。并且,在大多数人都会退缩不前的困难面前,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逆流而上。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来自哪里?它的关键在于思考力,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学业成绩和思考力,这两者看起来是相关的,却完全是两回事。而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我们除了拥有思考力,永不言弃的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校步入到职场,我们不仅需要在学校的实现了,高效的完成工作;也要培养自己的思考力,保持对只是的好奇心,不断去探索和学习,增加自己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这仅是我读这本书的体会,100个人来读,或许有一百种见解,希望有同样爱好的朋友有机会能够多多交流一些读书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