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活着》,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
《活着》
但因为我读书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并不能读出很深的东西。我能清楚地记得的是读这本书后,内心受到的极大的震撼。
我不喜欢悲剧,在读的过程中,我总盼着富贵一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看到富贵的生活平稳时,我也会感到欣慰,但意外总是发生在最让人欣慰的时刻。
友庆、家珍、凤霞
第一次,富贵洗心革面,就在我我期望着这一家慢慢走向幸福的时候,富贵却被抓了壮丁。回家后,母亲已不在人世,女儿也不能再开口叫爸爸。
第二次,就在我看到他们的日子安定下来的时候,家珍却罹患软骨病,有庆被抽血抽死。我原以为富贵会崩溃,可是他没有,而且这才刚刚开始。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第三次,凤霞终于找到了丈夫,原本喜事可以冲一冲以往的悲哀。可不幸再次光顾富贵,凤霞死于难产。这时家珍已经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接二连三的死去,崩溃的她在凤霞死后,却流不出一滴泪水。
第四次,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二喜,在凤霞死后,失了魂一般,除了和富贵,不再怎么说话。二喜边工作,便照顾孩子,求人给苦根为口奶,生活本已苦到了极致。可死亡还是不放过,意外,偏偏发生在生活最难熬的人身上,二喜也死了。
第五次,只剩爷孙二人。我怎么也想不到苦根是吃豆子噎死的,如此简单的就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我无法想象,一个人要内心多么强大才能面对这一切。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哭了。太苦了,太惨了,读第一遍时我感受到。
在对比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所有的沮丧,也在目睹富贵的一生之后,一扫而空。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比惨的标本书,也并不是让我们用来建立生活自信的书。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直到我读的书稍微多了一点,我才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先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当时余华写作的心态同以往相比有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上面是余华对《活着》这本书作的序,刚开始我看不懂,直到我读了一些他其他的作品,才有了初步的认识。余华的早期作品描写了很多血腥暴力,和死人。他经历过文革年代,很多事情使得他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这种态度就具体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活着》这本书,虽然也死了很多人,但较其他作品,《活着》中接二连三的死亡更多的是命运的安排,是余华对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的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所做的实验。
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明白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虽然富贵承受了诸多不幸,但我们并没有从他口中听到过抱怨。恰恰相反,他开始捕捉生活为数不多的美好,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他开始疼老婆孩子,在家珍走不动的时候,他背着她,在黄昏时,到村中走走。
家珍贴着富贵的耳朵说文问:
“他们不会笑话我们吧?”
“我背着自己的女人有什么好笑话的?”
富贵夫妻二人,即使在受到生活的胁迫下,仍然能够享受温馨与甜蜜。即使身处在最悲苦的生活中,也能咂摸出一点甜味来。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还有一段富贵对家珍的死的叙述:
富贵微笑地看着我,西落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精神。他说:
“家珍死的很好,死的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富贵的对家珍死的描述,没有抱怨,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只有淡淡的欣慰与怀念。
正像给余华灵感的美国民歌《老黑奴》中描写的那样,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我理解的《活着》并不是在描写苦难,只是在讲述一种事实。
是事实撩拨起了人们心中的哈姆雷特,而不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借助小说,传递给读者。
我想聊聊《活着》这本书
余华说他感觉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我感觉他写下了伟大的作品
相信你也一定读过《活着》这本书,写下你的感受与我分享吧!我想知道大家的阅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