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里的改命秘诀

作者: 圣人之学_姜朝旭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4:09 被阅读171次

    ☞凡人之所以做不了圣者,是因为妄念相缠的缘故。

    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围炉夜话》

    平和就是一种祥瑞之气,骄傲就是一种衰败之气,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善良就是吉星,恶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里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论断吉凶呢?

                                                         01
    

    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袁了凡年轻时遇到一位邵子的传人,孔先生。

    邵子是谁呢?即是邵雍,精通易理,其卜术非常准确,现在多形容其为易学宗师、预测大师,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

    著有《皇极经世》(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简记上下三千余年历史大事之书)、《梅花诗》(预言诗)等。

    孔先生是得邵雍皇极数正传的,他为袁了凡起数推算的县考、府考、提学考三处名次全部相符。

    后又为袁推算终生吉凶,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当时,袁了凡把这些都一一地记录了下来。自此以后,凡是考校的排名悉数对应,食廪数量在经一番风波后也应验孔先生的推算。因此袁了凡对 “一切皆有命定”这一观念愈发笃信,也就变得淡然无求。

                                                      02
    

    非也,非也。(云谷)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公元1569年,袁了凡拜访云谷禅师,在禅房中与其对坐三昼夜不闭眼。

    云谷问:凡人之所以做不了圣者,是因为妄念相缠的缘故。而你在这里坐三日,竟也不见起一妄念,是为何呀?

    袁了凡就说了孔先生为他推算命数的事,觉得反正都是命中已经定好的事,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听后笑说:我当你是豪杰,原来还是个凡夫人。

    我们有时会说“人家命好”、“我好倒霉,这都是命”,似乎“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无法改变的;还有前段时间流行起来的所谓“佛系”,说起来是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不过更偏向是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一种放任状态吧。

    不知是真的没有妄想,还是也是觉得无可妄想才这么“淡定”呢?

    话说回来,“淡定”的袁了凡听了云谷的话后不太明白,云谷禅师问他:《周易》是帮我们谋划以趋吉避凶的。但如果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了的,那还谈什么趋吉,又说什么避凶呢?

    佛教讲因缘果报,业力牵引,可能有人会疑惑:难道这不就是在讲命中注定吗?
    佛教虽然讲命运跟业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宿命论。

    不是说一切全是命中注定,永远不能改变;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命运都可以改变。

    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严重,必须要判死刑,那怎么搞关系也无济于事;但若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还有一些缓和的余地。

    佛教中讲的命运也如此,有些命运通过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变;而个别极为严重的恶业,果报必定要现前,做善事有一些缓减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消除。

    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分别业”这一品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03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到明年(公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
    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庚辰(公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公元1581年),生男天启。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袁了凡得到云谷禅师一番开示后,生起信心,拜谢并接受教导。

    先将曾经所作罪业于佛前发露忏悔,然后发了第一个愿:求登科。并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

    云谷给了他一本功过格,让他每天都在上面记录,善则记数,恶则退除,还教他持准提咒等等。

    改变命运的方法,佛教的很多经论里都有宣说。当然,佛陀可以把方法教给我们,但是命运能否改变还是看自己。

    就像老师给学生传讲了知识,但是能否学以致用还是看学生自己。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教能改变命运”,其实并非佛教改变命运,佛教只是给人指示“这是正路,那是邪路”,如何取舍和行持还在于自己。

    正如佛经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经历几番发愿、行善、时常自省,并最后回向,历十余年,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最终袁了凡不仅求登科得登科、求子得子,便是连没有求的寿命,也由原先所推算的53岁,活到了74岁。

    这样今生发愿今生如愿让人很是心动吧?但看过了凡先生这部书的人应该知道,他是非常真心、用心地在实践这些善行的。

    同时,我们或许也都感叹过“为什么好人没好报?”,“为什么有人做那么多坏事都没有报应?”

    佛法中讲,如果在佛陀、圣者、僧众等严厉对境面前行持广大善法,以这样的功德,即生中就会现前果报。

    业果是极其复杂的,只有通过系统学习,才能通达其中的奥妙。

    简单讲,业大致有三种:一是现世现报,今生造业后,现世就成熟果报;二是顺生受报,今生造业后,下辈子成熟果报;三是顺后受报,今生造业后,第二世乃至百千万世后感受果报。

    就像世间人犯罪后,有些立即被判刑,有些过几十年被判刑,有些这辈子都不会受惩罚。

    佛教中还有句话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特别畏惧因,所以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不敢造作恶业;而凡夫人特别害怕果——苦果现前才开始惶恐不安,但是怎样畏惧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无法改变了。

    佛教的《瑜伽师地论》中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已经造下的业不会失坏,终将成熟果报;未曾造作的业,也不会成熟于自己身上。

    这句话很重要,一个人的苦乐确实跟他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

                                          04
    

    唯善心善行。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命运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对它也绝对起作用。

    善有善报,只不过有时难以察觉,这在科学上也是得到证实。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曾专门就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做过调研。

    他们在美国四十多所大学中,选取了一百多件事进行测试。这些事有小有大——小至对他人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个小的施舍,大至庞大的慈善项目。

    之后他们根据调查结果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好人会有好报吗?》。

    书中首先罗列了大量实验数据,之后总结道:多年的深入研究证明,人在付出时,善报就以不同的形式反馈了回来,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并未觉察而已。

    对于“善有善报”,两位科学家并非以信仰的方式,而是完全通过科研途径加以证实。

    汝之命,未知若何?如果你想转运,

    《了凡四训》中,还有很多秘诀等你去发现。

    愿我们,从现在起,常怀善念、常行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里的改命秘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t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