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
感谢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
会唱的喉咙哑成了无言的歌。
一片轻纱似的情绪,
本是空灵,
现时上面全打着拙笨补钉。
肩头上先是挑起两担云彩,
带着光辉要在从容天空里安排;
如今黑压压沉下现实的真相,
灵魂同饥饿的脊梁将一起压断!
我不敢问生命现在人该当如何
喘气!经验已如旧鞋底的穿破,
这纷歧道路上,石子和泥土模糊,
还是赤脚方便,去认取新的辛苦。
1
这是前几年我在网络中看过的一首小诗,说是女神林徽因之作,我没有特意地去证明是否是她的作品,只觉得很像她的风格,也非常喜欢这首诗就一直保存至今。
自从大学时代认识林徽因后,我便默默地在心中将她奉为女神,我的人生领路人。
这些年有关写她的作品我也读过不少,从不同角度去品读她的人很多,作品都非常的优秀,我也从不同的作品中不断认识不一样的林徽因。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喜爱她的缘故,外加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在此之前我都不敢动笔去写她,也不知从何而写比较好?
不过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心中也都有各自的解读,而今天我想试图抛开以往看过的作品,试着写一写我心目中女神的样子。
今天是2019年4月的第一天,西方的愚人节,也是我女神林徽因的忌日。
我想在1955年的今天梁思成及其家人是多么渴望上天是有意愚弄他们一下。熟睡中的林徽因也会在家人的哭泣声中调皮,且略带歉意地睁开双眼,之后告诉至爱亲朋们,自己只不过是和他们开个玩笑而已。
然而,上天并没有给热爱生活的林先生“皮”一下的机会,她那清澈,且深情的双眼从此再也没能睁开过。
有人说林徽因过早的离世是梁家的一种损失,也是建筑学、文学界的一种遗憾,可是对于喜爱她的人们来说总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因为林先生累了,长期在病痛中受折磨的她本身就已是煎熬,让她又该如何去面对接下来的“十年浩劫”。
我想有着铮铮傲骨的林先生必定是说什么都难以承受有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屈辱,她一定会因此而感到顶伤心、顶气愤,又顶失望的吧?
因此,在那样的特殊时期里,谁又能说提前离世对她而言不是一种幸事呢?
2
关于人生
前不久读到林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谈及人生时她说道: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林先生因母亲的缘故并没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手拿一副好牌”来到这个世界上,可她却因聪慧伶俐而独受父亲林长民的宠爱。父亲不仅是她所敬爱的长辈,更像是她的良师益友,可以交心之人。
16岁时,她陪同父亲游历欧洲,妙龄少女的她敞开心灵去吸收各种知识,也是在那时她萌生出了对建筑事业的喜爱。
20岁的她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虽说在校期间父亲意外身亡让她感到万分地悲痛,可梁启超却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般地看待。
梁启超对她的关心也丝毫不比梁思成少,甚至远超思成。为了让林徽因能够平稳度过失去亲人之痛这一特殊时期,梁启超专门写信给思成,让他多多宽慰、开导与关爱徽因。定不能因此而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再影响了学业,那可就不好了。
有了亲如父亲的梁启超关爱,外加有梁思成陪伴左右,林徽因的学业与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多的影响。
1928年两个年轻学子完婚,蜜月旅行是父亲安排的欧洲古建筑物的游览。这为“梁林”二人今后对建筑学研究奠定了夯实基础,梁启超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而“梁林”二人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对他们的“别有用心”。
因此,他们将长女起名为梁再冰,寓意为对父亲“饮冰室”的怀念。
蜜月回国之后,两人执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在授课之余,两人还进行了古建筑的考察。一同对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进行考察。
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
与此同时,林徽因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在多家刊物中登出。许多作品一经刊登就受到人们的好评。
林徽因的前半身虽有父亲离世的悲痛和遗憾,但总的来说无论从家庭生活,还是事业上都属于顺风顺水,也是很多人所向往,但都难以企及的生活。
然而随着中国时局的动荡不安,他们开始流亡生活后,病魔便与林徽因终日相伴。
女儿梁再冰曾回忆抗战期间,母亲在四川李庄的生活:“四川气候潮湿,冬季阴雨绵绵,夏季酷热。一家人生活的陋室,低矮、阴暗、潮湿,蛇鼠经常出没,没有自来水和电灯,只能以煤油灯、菜油灯照明。”
可就算是贫病交加被医生断言最多只能活5年的林徽因,只要是不发烧,还是在进行大量的读书、做笔记,协助梁思成起草《中国建筑史》。她睡在一张窄小的行军床上,周围堆满中外文书籍。
我时常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瘦弱,且终日被病魔缠身的林徽因一直前行?是对所爱事业执着的信念?还是传承了父辈们身上流淌着心系祖国的血液?
我想大概两者都有吧。
这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依托,有喜爱的事业作为信念,那外在条件再怎么艰苦也依然不妨碍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许。
这也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精神食粮,或者说是信念吧,要不怎会有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相继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今的很多人们都不用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物质也从之前的囤积模式进入到极简模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能和丰富的物质世界同步。
相反,过剩的物质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极度的不安与匮乏,唾手可得的“好日子”也让许多人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因此,只要有一点不顺心的事,便有了“轻生”的念头。
而对于那些随随便便就有轻生念头的人来说,往往都是没有吃过什么苦头的人,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是“吃饱了撑的,”瞎胡闹的结果。饿他两天,让他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日子,他就明白原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已是一件顶不容易的事了。
3
关于爱情
关于爱情,林徽因在文中说道: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
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之事也是近来来人们所津津乐道之事,不用我多说,想必只要是关注他们的人都能够进行一番精彩的“演说”。
我想说的是当我看到林徽因谈及爱情的话语后,我的直觉便是觉得她是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都是那样通透的人。
她爱过同样爱着她的人,但却不会让自己迷失在情感的沼泽之中,更不会沉沦于本不属于她的情感世界里。
她爱徐志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有多少人能够拒绝浪漫才子的追求?
然而林徽因的聪明之处,也是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小小年纪的她便明白“甜言蜜语不能够当饭吃”的道理。
她也明白若是爱情能与事业相结合的话,那爱会变得更持久,更加容易抵制“油盐酱醋柴米茶”中琐碎的消磨。
于是她选择了有些呆板、甚至是有些木讷,但是同样热爱建筑学的梁思成。她把徐志摩变成了挚友,一个可以交心之人,但从此与情感、欲望再无任何瓜葛。
就这事本身来说就很不容易,毕竟说到底徐志摩算做是她的初恋,而初恋对于很多人内心的冲击力大小,想必大家都懂得的,更何况徐志摩生前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她爱金岳霖,只因面对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异性,谁又能保证不会“胡思乱想”一通呢?更何况是如此优秀的哲学家。
可是她爱的坦荡,也真心地把丈夫当作了知心人,所以才毫不隐瞒的对丈夫说出了心事。她对金岳霖的爱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始于感性,止于理性,若是爱,也是将其转化为友情,或是亲情。想必这也是林徽因对金岳霖一片深情最好的回馈。
当然也有人对林徽因妄加揣测,甚至爆出她的一些负面消息,比如说脾气不好,也爱使些小性子。
我想说的是是人就有优缺点,我们不能够因为某些人有出众之处就将他们给美化,甚至说是神化了,那完全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那个人的问题。
一个活出真性情的人也一定会有些“小毛病”、“小瑕疵”,而对于真正喜欢他们的人来说,有些“不完美”的他们更加的可爱,也更加的接地气,更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而不是高高挂在云端、没有情感的画像,你们说对吗?
又是一年四月天,愿你我都能够在四月里感受爱、感受暖、感受希望、感受这美好的四月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