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起焦虑, 朋友说:“五年前已经在聊这些焦虑, 五年后这些焦虑还是存在, 还是一样的焦虑。”
是什么导致这些焦虑?为什么一年年过去了焦虑还是存在?
是我们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对未来的恐惧带来了焦虑。我们没有找到支持自己生命的力量支点, 也就是自己的梦想, 自己在生命中真正想做的事, 或者找到了又被我们扼杀了。
二十来岁或更年轻时,我们踌躇满志,梦想一堆堆, 但是我们抱怨没时间,借口说成功需要更多的经验, 看看那些成功的人, 有哪个不是四五十岁才做到。 结果到了应该成功的年纪才猛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这时又认为梦想和成功属于年轻人,责备为什么自己不早些去做。我们高估了十年后能做的事, 而低估当下每天能做的事, 永远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懊悔中。
我们对自己没自信, 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好, 比如有人想做服装品牌, 但总觉得市面上那么多服装品牌, 人家已经做得很好, 而自己不可能走进,不可能有竞争力。
当有学生问文案天后李欣频老师有关写作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题材都有人写过, 我还能写出受欢迎的, 能有出版成书的机会吗?”
老师回答:“只要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就有成功的机会。” 就像她自己写旅行, 写美食, 写爱情, 这些题材都被写过千百遍, 但是她的观点新颖,自成一体,书一本一本的接着出。
然后随着岁月的过去, 我们更加力求十拿九稳, 害怕失败, 有能力却从不观照自己的内心所需。
即使是有自己核心技能的人, 在人到中年时还是焦虑, 还是害怕会失业,更是害怕改变和失去。 就像自己经历过的公司改革变动时, 中层管理者无不担忧被裁员而焦虑,甚至熬出了根根白发。
又有多少人真正敢在40岁时归零重来?放不下的是自尊,是社会地位, 找不到的是自己归零后要做什么, 要如何重来, 因为我们从来不观照自己的内心所需, 已经亲手扼杀了我们的梦想。
李欣频老师主张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是可以一直做到老的, 是不会有退休之说的。 比如说摩西奶奶,70岁才开始画画, 80岁成名。 比如如果你喜欢影响别人, 你可以现在就开始总结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 有一天会有可能成为讲师,有可能出书, 这些事是即使到了70岁都还可以做的。
再就是像保罗·柯艾略的《朝圣》一书写的: “人生变成了星期日的午后, 没什么大事要做, 能给予的不多, 而所求只会更少。 这时我们觉得自己成熟了, 丢弃了儿时的幻想, 只求安身立命, 事业有成。 如果同龄人中有谁还说自己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我们都会引以为奇, 但事实上也都明白, 自己不过是放弃了为梦想拼搏, 不敢投身善战。”
我们放弃了为梦想拼搏, 却为未来担忧, 表面上看是平和, 内心却是焦虑, 自怜自艾, 怨天忧人。
几米的画鼓励了无数人, 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知道几米的人, 会知道几米在40岁发现自己患上癌症后开始创作, 他的画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历程的真实感受, 是他面对癌症面对生命的感悟。
几米说:“如果不是到了那种绝境,我或许会做很多事情,但不会专注在自己的创作上。”
几米在刚发现自己患上癌症时, 他最后悔的是没有做自己梦想要做的事。所以, 他用自己的创作告诉我们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有多重要。 也是他专注的创作给了他战胜癌症的力量。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情,那就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否会成功。”
而且要趁还有热情的时候去做。 热情是会消失的, 热情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
拿我自己的例子,前段时间做了不少设计图和画画,在那个时候几乎看任何东西都可以蹦出一个灵感来,但由于别的事情停了下来,灵感也随之消失了。
特别是创作, 如几米说的:“我认为创作很像漩涡,必须很熟悉漩涡的旋律,才可以在里面绕着它,一旦脱离太久,再回来就非常难。”
如果有梦想,有欲望,那就要去试试,去闯闯,这会是消除焦虑的良方, 尽管去做, 即使会碰到很多困难, 我相信, 五年后我们谈的应该不会再是焦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