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心理效应,看起来类似,实则有很大区别。
皮格马利翁,又作毕马龙,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记述,皮格马利翁为一位雕刻家,他根据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创作了一个象牙塑像,并爱上了他的作品,给“她”起名为伽拉忒亚。爱神阿芙洛狄蒂非常同情他,便给这件雕塑赋予了生命。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你希望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像他是这个样子一样去对待他,这样他被你影响,慢慢就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你希望自己的妻子有公主一样高贵的品质,那你就先把她当做公主。“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个非常特殊的心理学现象,特指对别人的影响。
自证预言(英语: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自证预言”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是你在明明还有选择的情况下,以为事情是个什么状况,就按照这个状况去做,结果事情就真的被搞成了那个状况。比赛明明还有的打,我以为自己已经输了,结果自暴自弃,最后果然输了。
还有一个容易联想到的东西叫“吸引力法则”,意思是如果你整天想象自己能得到一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自动来找你。“吸引力法则”是迷信,是错误的认知。
而“愿望思维”不同于这三者。“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自证预言”都强调了要做,要采取行动。“吸引力法则”则是等待一件事发生,它需要你每天都通过想象这个东西来“发功”去吸引这个东西。而愿望思维,则是把愿望当做事实,是自己什么都没做、也没等待、也没发功、也没想到需要做,就当做那已经是事实,是把“我希望”当成“它应该”。
就拿考试来说 ——
“自证预言”,是稳扎稳打地、认认真真听课,练习……冲着第一名而去。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把自己当冠军一样对待,听课,练习不将就。
“吸引力法则”,是天天躲在被窝里想,老天保佑,让我考过吧。
而“愿望思维”,则是我这次准备得很充分,肯定能过。
home
report
就拿考试来说 ——
“自证预言”,是稳扎稳打地、认认真真听课,练习……冲着第一名而去。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把自己当冠军一样对待,听课,练习不将就。
“吸引力法则”,是天天躲在被窝里想,老天保佑,让我考过吧。
而“愿望思维”,则是我这次准备得很充分,肯定能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