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环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改变环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作者: 贝小喵的读写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21:54 被阅读0次

    前几天看到推文,把读小学的娃送进寄宿学校的妈妈美到放飞。虽然有那么一刻,心里忍不住想批评她不负责任,但是说实话,还是很羡慕她的。

    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是自己当初坚定的选择,以为可以借机实现自己想旅居国外的梦想。半年的日子过下来,我却经常审视自己,我当初怎么就作了这样的决定?

    先是看到了生活在伦敦市区里另一位妈妈,每天在剧场、美术馆间徜徉;对比一下自己待的这个小村子,啥都没有。

    另一位在英国的妈妈,平日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周末才接两个孩子回家,每周只有两个“工作日”。再看看自己,一周七天下厨不停,做了早饭晚饭还要打包午饭。

    曾经对英国尤其是伦敦无限向往,可惜孩子不肯去寄宿学校,我也不舍得放手。看到两个在伦敦陪读的妈妈,我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搞清这个选项。不然现在自己就可以逛遍伦敦的大街小巷了,即有自由,也能每周有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

    我脑袋里的逻辑是,身在精彩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地方逛,我就不会孤单、日子就不会那么闷了。环境可以改变心境。

    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还是挺喜欢宅在家里或者泡在咖啡馆里静静地看书的。

    来了加拿大,认识了几个差不多同期过来的妈妈。其中一个上海妈妈特别热闹,朋友圈每天洋洋洒洒写成博客,看到的都是和好邻居互助互爱——替她接送孩子上学,给她送好吃的。我总是好奇,她是来了以后才认识这帮好邻居吗?怎么日子就能过得那么热闹呢?我周围的邻居为什么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还有一位香港妈妈,白天处理国内的工作,放学后送两个女儿去课外班,一周好几次,俩娃再X2。她说感觉每天都在接来送往的路上奔波着,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日子里,我发现自己特别容易去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仿佛总想在别人热闹忙碌的生活中借鉴些影子过来。总忍不住幻想自己如果能够交换人生,活进别人的生活场景里,那该是个什么样子?

    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我一个人太孤单了。

    发现自己白天偶尔会在家里发呆,默默的看着在后院院墙上跑酷的松鼠们️,那一刻,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我以前所未有的时长读着书,家里的早餐面包蛋糕轮番手工制作,甚至还多做些送给这边唯一的朋友,我开始跟着keep健身。

    到了国外的人都说要培养全方位的爱好以打发时间。这话没错。我可以做一锅牛角面包,足矣让我忙活上一整天,再包顿饺子,前前后后也可以打发好几个小时。

    但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不是纯粹因为没有事情可做。

    对于不善于交际、不喜欢做什么都跟朋友扎堆儿的人来说,这其中蕴含着最大的delima——喜欢独来独往的自由,却又忍受不了独自一人的寂寞。

    住在华人区的陪读妈妈各种出行都是成群结队,她们自己也承认,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队友的拖后腿行为做出妥协。我曾约朋友一起出游,各种等待令人百般不爽。

    社会群体生活虽热闹,也是有代价的。人不能既想有人陪,又不做出些必要妥协。想两方面的好处都占到,岂不成了公主?

    独处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网络上看到自律达人每天下班后都自己独自在家学习,一年独处两百多天,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和不爽。

    我的一个同学,十多年都是一个自由人,不工作,每天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手工制作包包、给自己裁剪衣服、烘焙、画工笔画、写书法....反正精细手艺活儿干了个遍。

    曾经和她请教打法时间的秘诀,她说很简单,找自己喜欢的事,几个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看着仙气瓢瓢的她,我除了羡慕,依然满肚子好奇。

    从辞职那天开始,就总觉得自己心里好像长满了草,永远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不满意,总想活在别处、活成别的样子——当全职妈妈的时候想着“应该”找份兼职工作,“不该”老这样闲散着;当陪读妈妈的时候想着“应该”认识一帮同路妈妈才对,“不该”总是一个人。

    给自己套上了这么多应该与不应该,就注定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于当下,不可能对当下那个自己不产生一丝的批判。

    可能这才是问题所在吧?这就是为什么总期待看清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期望靠抄袭给自己个答案。因为别人都比我厉害,我对自己没有自信。也因为抄袭是奔赴“成功”的“捷径”,我其实并不想那么努力。

    《当尼采哭泣》把这种一层层的自我剖析称为“清理烟囱”,通过不断清理找到问题的根源。我的乌烟瘴气的烟囱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前些天一个高中留学生写了篇关于她妈妈的陪读生活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妈妈的佩服——抱着字典努力学英文,捧着菜谱把自己修炼成大厨。网络上对于新手陪读妈妈,大家给予最多的建议也是学英文、学做饭。可是,这两样我都会。我认定的经验拿来主义完全用不上。

    其实我也明白,每个人所走的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岂是能生搬照抄的。即使想抄,也最好抄抄别人的自信。

    十几年不上班的同学从来没有因为她的生活状态和没有收入而不自信。新结识的上海陪读妈妈总念叨着这不会那不会,“哎呀,这些事情以前都不用我干的”。但是她的口气里却一点不好意思也听不出来。

    在一个心理学课堂上,好几个生活在不知道几线的小城镇的同学坦言自己很优秀。在我眼里,我看不到她们优秀在什么地方,还很看不惯她们这样的表达。老师说,是我对优秀的要求太高了。

    不觉得自己优秀,因而没有什么自信可言。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即使知道自己有不优秀的地方,也不该妨碍自己的自信。

    一直活在不自信阴影里是种什么感觉?

    当全职妈妈、当陪读妈妈没有正经工作而一直不自信,是因为当初为了工作上能更上一层楼,辛辛苦苦读了MBA,北大的、还是全英文学的。读完了却工作照旧,没有任何升迁发生在我身上,就在同一个岗位上继续干了十多年。直到有一天实在厌烦了,就辞职了,从此再没踏入职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

    为什么读那么难的MBA?因为当初的单位领导对我要求太高,总觉得我差点儿火候,逼着我去学。因为不合格,才需要进学校返工。

    我那时应该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工作资历最浅、职位最低的。感谢同学们从来没有瞧不起我,还交到了要好的朋友。但同时,结识了他们,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自己在职场上的低下。

    我的一位MBA朋友曾经说,她很幸运,工作之初遇到了几位好上司,一直鼓励她认可她,让她从此在职场上充满自信。

    既然自信是可以被激励出来的,也可以被磨灭。如果我们此生不幸,未曾遇到那些肯鼓励、认可我们的人,那至少学着自己对自己宽容一些。

    那些好几线小城市的从未谋面的同学都可以那么自信的坦言自己的优秀,我为什么就那么吝啬,对自己说不出同样的话?

    我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方面都挺能干的,工作上也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是一直没有做到多高的职位。可问题就是,我为什么对自己那么苛刻?苛刻到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纠缠我,让我体会不到内心的宁静,感受不到当下。

    俗话说,取长补短。在我们的意识里,有短就要补上。但工作上的短板不是靠生活上的长板所能补上的。完全是两条平行的线路。有时候得适当的放过自己,告诉自己并大胆承认,我在职场上确实表现一般,但那不会影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心理建设可以理性的说给自己,真正能融进内心,就要假以时日了。

    所以别以为当了陪读妈妈换了生活环境就可以一切清零。以前在国内没有解决的思想牛角尖,到了新环境下照旧会困扰你,当全职妈妈时无法面对的问题并不因身份的转变而自然消失。

    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转战异乡生活,扮演了陪读的角色,导致了自己的种种不适,其实说来说去,面临的永远是本来就深藏心底的问题,只是在新环境下,问题被放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环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zn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