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卫灵公篇》不如学也:知识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dd96fcf95acbaaf9.png)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原句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解读:不如学也:知识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孔子说,我曾经有段时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干什么呢?思考、琢磨问题,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读书去。
王阳明曾经学习朱熹的理论,跟几个朋友一起格物致知,每天对着竹子思考,看这个竹子是不是能够引发人生的想法,最后差点连命都丢了。
看来孔子年轻的时候也是犯过同样的错误啊,以为有些问题通过思考就像想出道理来。
但是,你思考的问题可能前人早就思考过了,你能想明白的事,可能前人早就写在书本里了。你只要把书拿出来一读,就立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在肩膀上以后再去思考问题,那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叫做玩的是边界的无限游戏。
所以,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了前人的很多东西后,再去进行自己的创造。
杨绛先生有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书中记载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阅读的时候,前人不仅在告诉你问题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当以往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在大脑中相碰撞的时候,会激发新的灵感和思考。
我们常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读书就是一个主动探索解决方法的过程。而且汲取知识的乐趣会让我们忽略许多无益的困惑和迷茫,帮助我们建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58393ce689c61a8c.png)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原句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解读:君子每天谋求的、思考的问题,都是与道有关的,而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如果你每天非常勤奋地去耕耘,也有可能会有饿肚子的时候。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发财,只要我努力的学习,努力的求道,但是“禄”(回报)就在其中。君子所关心、担忧的,不是贫穷和物质,而是有没有接近于道,有没有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耕地和学道这两件事,耕地是解决几个人的问题,“只耕地的人才有资格吃饭”,这是古代农家学派的小农思想,所以主张所有的人都去耕地。
而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认为求道是更重要的事,求道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有饭吃。
冯仑说,如果一个经商的人,心离钱越近,他的手就离钱越远。就是你一门心思想挣快钱,反而越挣不到钱。如果一个人离钱很远,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等等,反而能够挣到钱。很好的阐释了手和心的关系。
所以那些只管埋头种地、只管自己赚钱、只顾着自己刨饭吃的人,往往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你的心胸如果稍微宽广一点,你能够更多的思考关于道的问题、这个世界的问题,从而能够得到更大的回报,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禄在其中)
很多人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也很值得同情,这就叫做勤奋的懒惰。他不愿意改变,就是把一个懒惰的能够做到的事情,重复的去做着。他始终没有去思考更多人的利益,更广泛的关于“道”的问题。
《论语》——不如学也:知识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与君共修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97026/89e37a2df90269d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