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纯阳真人《道德经释义》1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读书笔记|纯阳真人《道德经释义》1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作者: 十九姨 | 来源:发表于2020-11-04 21:26 被阅读0次

原文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敎。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释义》

如此懐道底聖人。方以無爲而處事。心領神會。而行不言之敎。萬物作焉而不離我䂓矩之中。萬物生於無爲。又何嘗有中生萬物。春到。動植自生。不假作爲。就如人到静。種子自現。又何嘗有作爲。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無質之秘物。方能自知其美而爭美。自知其善而爭善。若爲方知其有美有善。既性中爲到有萬物時。而不可恃其有。有了方得。得後功纔成。成其一而無所以居之。是混其體而無其質。既無其質。就無所以可居。既無可居。夫惟弗居。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養自己元神而居無爲之境。生於不有之時。方能知其盡美盡善。故有無相生。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之景象。是以聖人方能處無爲之事。行不言敎。如此無爲不言。萬物方能現象。不離混一之中。故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此弗居。是以纔養得吾身而弗去。使天下養身者不得外於此。

读书笔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我觉得这句话才是第二章想讲的内容,前面两段是以举例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那些所谓我们认为对立的概念并不是对立的。之所以会觉得对立,那是因为不够“静”,没有办法到达“极”境、“知微”的地步,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事物的本质。既不知“美”是什么,那又怎能知“恶”是什么,既不知“善”,又何尝知“不善”?

“美”与“恶”,“善”与“不善”,这些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承认无法知晓其本质。但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对立概念,也是这样吗?“高”就是“高”,“低”就是“低”,一看就知道了呀。

看来老君知道有人会有一问,接着写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一本好的书,无论看书的人处于什么阶段,什么阶层,什么身份,都可以从书中看到与自己有益,与自己的现实可以对应的内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信的认为,他理解的《道德经》才是此书真正的意思。

对于“寻常”之人,不“知微”,有局限性,但是理解相对还是可以的。就如阴阳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正午的阳来说,傍晚是阴,而对于半夜来的阴来说,傍晚则是阳。能理解了阴阳的相对性,就可以理解所有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对的,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于“抱道”之人,没有对“有无”,“难易”,“长短”等的评判,而是在“知微”中觉察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能知“美”而“争美”,因知“美”而知“恶”如何化於“为美”,“恶亦是美”,在他们这里都是如一不二的。

圣人如此“抱道”,所以根本就不会去教化别人,告诉别人什么是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别人在那里,能看见什么,怎么理解都可以。没有按圣人那样活着不一样也活着了。就像植物,到了春天自然会发芽,生在,不去管它们,不一样没有离开生长的规律。

当然现代社会看起来不一样了,很多人工干涉自然的事情发生。真能干涉吗?也许能吧。听说这次疫情,很多地方都自然生态变好了,人类努力很多年的事情,一次疫情,一个月就有改变了。

植物这样,动物也这样,它们比人类更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人却在追求这境界。这种“静”的境界不是努力追求来的,越追求离得越远。

《道德经》的第一章写了“道非道”,就说了这本书不写“寻常”之道,因为这里说的“道”高于“寻常”之道,当然可以用于“寻常”之道。我们也只能说“寻常”之道来帮助理解。

《道德经》写了什么,我不知道,《释义》似乎从如何修道,修身,修心,或许修神来理解《道德经》写了什么。

《释义》这段,“种子”,“一得永得”,“元神”这些个词,我觉得前面讲这么多如何理解阴阳对立而又统一,是为了让修道之人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是修道所要具备的心身状态。

如果这段写的是如何修身修心,那正好可以接《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不尚贤”从《释义》的内容看,不是字面理解的意思,而是讲结丹前“安炉立鼎”的准备。

关于道家的修身,我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也只能从“寻常”之道来帮助理解这种玄之又玄的大概是什么感觉,不免有偏颇之处。

我要先去查查道书里关于“种子”的意思,找到了再来补充。这一段从“种子”切入,讲了修炼内丹的功法,具体是什么说不清楚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纯阳真人《道德经释义》1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d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