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以聖人之治。
《释义》
是以聖人之治。苟能不爭不𤔡盜。方能降伏其心。使猿馬不外馳。不生欲。若是纔得虚其心。
读书笔记
苟:如果。
如以下两句里,苟,如果的意思。
《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若是:如果像前面说的这样。
这样是怎样?——“不争不为盗”,“降服其心”,“使猿马不外驰”,“不生欲”。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对相同的词,在不同语境下各不同,就像“若是”在这里。当然这是我的理解,我就是这样读古文的。
猿马,心与意。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真有意思,查猿马时,竟然说这是佛教用语。真是很无语。
我曾经花了六年的时间,比较系统的初步学习了一下佛法。最终停在一个点上,就是我所看的所有经文都是翻译过来的,当然我可以相信译者们所写就是原文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大德们。
如果我相信就是的话,等于我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臣服于权威给我说法。当我看见《心经》的九个不同译本后,我放弃了佛法。
佛法之所以可以被翻译成中文,那是在中文里有与之相对应的相同意思的词。文字只是一个符号,是什么意思,需要放在不同的语境里来看。如果有相同意思的词,那就代表在相同语境中意思相同。
如果这样,也就是说凡是可以用中文翻译的佛法,在中文里原本就已经有了同样的意思。如“色”与“空”。
找不到相同意思的,保留音译,如“般若”。
从我这套“歪理”来看,“猿马”就不可能是佛教用语。
我后来选择信仰“道”家,至少我看的典籍都可以找到原文。在看道家典籍时,经常会有一个错觉:这到底是谁抄了谁的作业?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治的是如何“降服其心”。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可以做到降服其心。如何做到的?
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就不用去区分贤与愚,不尚贤就不会嫌弃愚,就不会分我与人谁贤谁愚。贤与愚一样,我与人一样,还争什么?
民,就是这个民字,让不读古文的人把“圣人之治”当成了愚人之治,他们看见“不尚贤”,就直接认为“不尚贤”=“尚愚”。因为看见后面“圣人”,就当这里的“民”就是老百姓。
心为君,心“不尚贤”,“民”便不争。民,可以指身体,也可以指自己。
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第三,“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写了,这三点前面已经写过三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