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青年从中学毕业,当时没有恢复高考,也可以说学历是相当高的。最高上到中学毕业,这就是终极阶段。中学毕业回家务农,大凡男孩子孔武有力,从小就跟着大人进南山,掮椽贩檩,创卡子。
进山是出力活,是没有手艺的唯一出路。进山除了贩买木头的本钱,还要来回住店的费用。进山时,带着父母给烙的锅盔。~这是对进山出力人的厚待。用布袋背着,另外还背着玉米糁,麦面等。住店时,还可在店里自己做着吃。
所幸创过了沿途所设的一道道关卡。这是男孩子今后养家糊口的饭碗。所掮的木料有两个途境。要么,把木料低价收购来,又高低换成钱。低买高卖,从差价中寻几个零用铵。要么,留下自己盖房用。从此,男孩练就了进南山的本领。男孩变成了男人。这男人,从此跟木柴打交道。不是掮椽就是犯檩,一辈子和交管站的人做猫捉老鼠的游戏。一辈子把自己交给了这南山。怪只怪自己这辈子没本事。学不到手艺。自己这辈子就是这下苦的命。
另一种人,有些本事,家底也好,不用出这力,下这苦。但有一件事,不得不暂时进南山。他把进南山本来没当一回事,当作一块跳板。醉翁之意不在酒。等他完成了使命,成了家,和独身告别,就不用进山来了。过去,山里比山外穷得多,也苦的多。山里的姑娘幻想着出山,在山外寻个好婆家,好丈夫。能吃饱饭,穿新衣,就行了。苦于没门路,无引见。山外人兄弟多,负担重,娶媳妇也是不少的开销。穷家子就为儿媳,操碎了心。上门的上下打光棍的打光棍。实在在当地娶不起媳妇,或托人从山里把年轻女子引出来,多少卖几个钱,也解决了这家人一辈子的难题。
自己多往南山跑几回,更有把握。去几趟山里,跟山里女孩混熟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山里女孩骗回山外。女孩出了山,虽不太满意,倒底生米做成熟饭了,也无可奈何,就这样好好过吧。
这男人从此收了心,不再进山了。跟女人好好过日子。第二年,女人抱上了孩子,是个女孩。女孩就女孩。农谚说得好:会纳鞋先纳底,要娃先要女。那些年,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前边是女孩,后边连串生。不生了男娃誓不罢休!
山里的女人嫁到山外,一辈子很少回娘家。山外的女子,稍有言语不和,便回娘家消气解闷。山里的女人有不顺心的事,只能忍着,默默承受。
这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一切都发生变化。进山掮椽的事没有了。随便什么事,只要人勤快,都能赚来钱。当然,从小供给小孩好好上学,只要能念进书,尽量让他们高中毕业,继续上。大学,博士毕业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