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到家的路不算太长,大概四公里多吧,只要天气好,我都坚持步行。
四五公里的路程,途经公园、市场、马路,还有两个规划不错的小区。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也最节省时间的线路。
先从公司出来,穿过对面的马路,走几分钟来到第一站,那就是一片绿意丛丛的林荫道。
道路很宽,这里能遇到在此散步的各色人群。路人的风景一样,也不一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骑行的母子。两人通常是一边骑行一边对话。
妈妈三四十岁,微胖,却并不臃肿,反而是健康的有朝气的,每次她都笑得很灿烂。
儿子理着小平头,五官倒看不真切,脸上、身上都干干净净,大约十二三岁的模样,正是读初中的年纪,却把自行车骑得顺畅又平稳,完全能跟上妈妈的步伐,还不耽误二人的闲聊。
许是骑行耗费了力气,他们对话的声音很大,路人想忽略都不容易。我也是在路遇几次之后,就关注到了他们的“旁若无人”。
仔细一听,他们的对话竟然全是诗词或文学常识。
比如,妈妈说:“背一下《天净沙·秋思》。”
儿子张口就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点磕巴都不带打的。
妈妈再问:“这是诗,还是词?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儿子想了一下,答道:“元曲,马致远,元朝的。”
妈妈紧接着问:“那你说说元曲四大家都有谁?”
对初中生来说,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儿难度的,儿子没答上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你这个问题超纲了。”
“你知道的我再问多少遍也没意思呀。”妈妈笑着说,“记住: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儿子把四个人名重复说了一遍。
有时候,妈妈不问诗词,直接抽查儿子古文背诵篇目。
“儿子,再把《陋室铭》背一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路响起了朗朗读书之声,引得路人频频关注。
他们的背影在落日的余晖中愈发柔和而温暖。
也不总是母子二人的组合,我也见到过几次三人组合,多出来的是个差不多年纪的男孩,如果不是儿子的同学,一定是他们的邻居吧。许是母子二人饭后的小活动被熟人知晓且羡慕,特意将自家的孩子塞进来感受这样的氛围。
三人组合时,他们骑行的游戏更多的变成了唱歌,同样的,三人小合唱也成功地吸引了路人的注目。
我经常在想,能把锻炼、娱乐、学习融为一起,这个妈妈不简单,也许她的职业是老师,才能寓教于乐。
她的充满阳光,她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妈妈。
若干年后,时光流逝,当他再想起少时这一段骑行经历时,一定是甜蜜而温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