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人本教练模式》
作者|黄荣华/梁立邦
第一章《人本概念》
笔记|燕子
一、挖掘愿景
1、如何挖掘?
①体验。
通过教练营造的不同环境,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的情绪。
体验是思考和行动相互联系的过程,通过体验,学习转化为结果,学习对象是自己。
②找出“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
心中愿景VS纸上愿景,把真正的愿景做成可视化的图画。
行为显露愿景。
愿景清晰的人,行为侧重于长期发展,能够在各种挑战中坚持不懈。愿景不清晰的人,行为很多时候追求的是短期利益,一旦出现困难或变化,就容易放弃。
③激情是愿景的“温度计”。
激情无法量化,但可以展现出人们对愿景的渴望程度。
2、愿景分类:
个人愿景是个人自己想创造的未来图景,因个体不同而不同,是个人生命计划的核心指引。
共同愿景是所有人愿意将时间和精力为之付出的共同景象,是企业生命的重要方向。
3、共同愿景误区:
①愿景只是领导者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融合员工的个人愿景,员工也给予信任支持。
②利用权势让员工屈从他们不认可的“共同愿景”。
③“共同愿景”只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口号,没有人具体知道是什么。
共同愿景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基础上的,是技术性领导所不能不能解决的,需通过调试的方法才能达到。
共同愿景的建立是长期的,欲速则不达,唯有坚持沟通、用心调试,尊重整体、尊重个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大家愿意追随的企业图画。
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个人或者所有人对愿景的关切程度。
二、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出发点&干扰来源
①基于他人反应设定目标
大部分是因为不好的体验,外在刺激挑起了争强好胜的欲望挽回或维持面子。这种目标基本都不是个人内心真正想要的。
干扰来自于心中对别人反应的反应。
②基于需要设定目标
源于某种物质或者物质上的短暂需要。
当需求被满足或转移,干扰产生,动力可能消退,行动变得迟缓。
③基于价值设定目标
动力源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驱动,对逆境冲击更有动力和恒心。实施者追逐的不仅仅是数字指标,而是看到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价值标准。
干扰最大来源是对价值的不认同和怀疑。
不同出发点设定的目标,没有好坏对错,教练是帮对方找到清晰出发点,厘清目标。
HOW-如何设定目标:
SMART原则
Specific明确,
Measurable可度量,
Attainable可达到,
Relevant相关联的,
Trackable有检视点。
管理学的“目标”定义:提供一个中心点来分配资源和拟订行动计划,提供一个尺度来作为评价工作进度和成效的指标。
时间—实现目标限定的时间,没有时间限制就只是想法,不是真正目标。
中心—一切行动围绕着目标展开,与目标不相关的都是干扰;
尺度—目标是衡量行为是否跟目标相关的尺度。
实施注意点
目标—要同愿景相结合。
不管事个人目标还是团队目标,一定要本人参与。
遇到阻碍,领导者要善于引导,调整力量,修正目标,让对方继续努力,避免非理智性的破坏行为。
人们通过目标的累积性实现而逐渐接近心中的愿望蓝图。
三、制定策略
教练负责任的体现:心态主动+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有计划和步骤的铺排教练,以便帮被教练者有效达成目标。
策略紧跟愿景和目标,策略先于行动。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一个正确的策略把愿景和外部环境统一起来,包括可能性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和合适程度的评估。一个好的策略必须是灵活和可以评估的,要能不断回顾以确保策略与变化的环境想吻合。
粮草未动,策略先行。
企业策略
是什么?
①连贯的、统一而综合的决策模式。
②明确描述企业的长、中、短期目标,行动计划和资源的优先分配秩序。
③定义企业在做或者将要做什么,策略描述企业的业务领域。
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弱势进行反馈,尝试在每个领域达到长久而可持续的优势。
④定义了他打算贡献给股东经济或非经济上分配的本质。
⑤企业的目的是盈利,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实现股东的利益,实现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制定原则:
策略制定既要考虑过去的传统,又要具有前瞻性,策略制定成为企业从过去学习和塑造未来方向之间的微妙平衡。
制定程序:
认知程序—对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进行理性理解。
社会和组织化程序—内部沟通形成一致性意见。
行政化程序—确定组织内部权力的产生、保留和调任的方法。
四、资源整合
吸引、发现资源,仅仅是利用资源的起步,最关键的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欣赏的心态,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资源的凸显和善用。当人们心怀欣赏,资源就会层出不穷。
意义
资源整合是敏锐眼光、欣赏心态的行为输出。
资源整合策略是找到最佳结合点。
整合是优化资源的配置,是最有效达到目标的资源组合。
资源整合是系统思考能力的结果。
分类
显性资源:直接可以看见的资源,易被发现。
企业的显性资源:生产、销售和财务,但这些标准动作对优秀企业只是基础,真正原因在于独创的选动作。
整合核心资源的外延部分(员工的发展、几人计划等),可以加强核心资源的力量。
隐性资源:间接而难以觉察的资源,经常是安静存在且未被有意识开发利用,环境、时间、信息等,但也在运行,影响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潜规则就是隐性资源在发挥作用。洞察隐性资源,看见潜规则,更加清晰企业的真实状况;整合隐形资源,引导潜规则,可可以做到管理未雨绸缪,游刃有余。
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社会的回报。
参与者发挥和体会到自己及企业对社会的价值。
荣誉感和自豪感汇集成企业的文化。
五、贯彻执行
付出让人们在心态上愿意,贯彻执行则是在行动上真正落实。
好想法≠好的结果。没有执行,一切为零。
T-Action教练型实践计划-支持被教练者不断行动、行动,再行动,通过实践提升领导素质和能力,以成果见证进步。
有效行动来自周密目标计划
①清晰愿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②制定目标、行动和成果的关联图,以表格形式明确表达出来。
③确定行动项中的先后顺序。
④明确时间性,将目标、行动和成果设定明确截至时间。
⑤制定更多详尽的目标、行动、成果关联图。找到不同层级中的要点,制定要点实现计划,再对每个要点定制更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按照先后顺序和设定的时间,一步步完成各种关联计划。
促进执行的方法
①激励:协助对方发掘自己有点,激发和提高完成意愿,增强执行信息和动力。
②挑战:支持对方冲破限制,发掘更多可能性。
挑战行为,引发对方看到愿景,而不是挑战概念和理论,不是质疑和恐吓。
“不能做”会让人产生“不想做”的想法,所以遇到“不能做”,要及时加强技术水平,且在调试性引导,解决“不想做”的干扰。
执行力不够的表现
表现:
①执行结果越来越远离标准。
②执行过程经常出现延误,甚至不了了之,影响计划进度。
③执行随意性很大,力度越来越小,虎头蛇尾,没有成效。
原因列举:
只重策略,不重执行。
朝令夕改,无所适从。
流程复杂,导致策略衰减和变异。
制度设计繁琐,无法可依。
能力缺乏,无法执行。
奖惩不分,执法不严。
缺乏监督机制、违者不究。
执行力评估缺位,没有建立执行力文化。
六、有效授权
授权是基于信任的心态。
授权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给别人机会(权力、责任、成长机会),也给自己机会(有时间思考更大的事情)。
依从让双方都有挫败感,氛围不是自主性的投入,而是被动性的服从。
授权为组织带来了较高的激励水平,高效率的团队和满意的业绩。
无效的授权浪费资源和时间,甚至产生风险和危机。
有效性的关键在授权者的策略,相信自己能够有能力处理授权带来的所有问题和意外,对自己的高度信任。
控制的最大可能性是成为权力的核心,也变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屏障,产生了控制者竭力回避的消极可能。
权力的本质
权力与钱一样,不周转,力量就不能发散。周转和发散,让授权者的影响力壮大。
授权≠盲目放权。
授权同时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检视权力运用情况,降低或规避风险。信任心态+技术性的授权=有效授权
授权者的掌控力是靠自身影响力,不是权职权力。授权者要自我投资,不断增值,扩大影响力。
领导力和员工的匹配
4种领导行为
(命令)高工作—低关系:强调指导性行为,单向沟通。
(说服)高工作—高关系:指导+支持性行为,双向沟通。
(参与)低工作—高关系:共同决策,促进工作进行和沟通。
(授权)低工作—低关系:授权鼓励下属做好工作。
4种不同成熟度员工
不能+不愿意。
不能+愿意。
能+不愿意
能+愿意。
运用不同的领导力,要视下属的成熟度而定。
领导行为要与下级的成熟度相匹配,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对“能+愿意”成熟度的员工,授权效果最好。
授权步骤
解释任务及其对整个机构的影响。
讲清楚任务主要的预期结果以及衡量标准。
商定各人的角色及责任。
确定所需资源。
回顾要点,确保对方理解正确。
商定日期以检查进度。
七、团队建设
团队功能
可以做一个人不能做的事。
团队的生产力大于个人合力的总和,1+1>2。
教练在反映对方信念和心态时,要帮对方看到,他生活在团队当中,他的信念和心态不仅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与团队的关系和团队的创造力及成果。
教练反映被教练者在团队中的表现和位置。
信念盲点:—个人自我评估表现>事实表现。
教练反映被教练者与团队的关系,包括:如何看待团队、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合作的意义和形式等。
在团队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完成目标同等重要。
人在团队中的干扰主要来自对相互关系的看法和心态。
成员一般不会怀疑和否定共同目标,但由于个人喜好和选择不同,对其他成员个人的有可能产生怀疑和否定。这种心态会破坏团队关系,降低团队生产力。
现实中,团队1+1不一定>2,只有将相互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效果才会最大化。调试方向是共赢心态以及共赢带来的价值。
团队的“额外产出”:
互相学习、互相搭配、相互吸引力、催生责任感、塑造忠诚度、提供平台、提升信心、激发奉献、自我肯定、相互监督、让成员自尊和自律。
成为团队不是目的,使团队发挥作用才是最终目标。不能把目标当做团队成功的唯一标准。
凝聚力是团队可以延续的财产,有效团队有可能在未来再次成功。
八、积极沟通
感召是以沟通来完成的,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感召出发点是印证,个人言行一致方能感化他人,人们印证理想才会召唤成功。印证是语言对听觉的沟通,也是行动对视觉的沟通。
人们能够有效感召他人,取决于沟通的有效性和有价值。
认识“沟通”
沟通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哪怕两个人面对面的沟通,一方听到的也不一定是对方说的。
对方不是根据你说的内容,而是根据他听到的内容来决定是否接受你的沟通。
拒抗者经常是先拒抗形式,再拒绝内容,因为在他的接收系统中,形式成了真正的内容。
与别人沟通之前,先进行自我沟通(清晰沟通目的、沟通心态,确保出发点没有偏差),可以增加沟通有效性。
尽量少做假设。把假设当做事实来沟通→对方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你很虚假→否定+拒绝你传递的所有信息。
假设≠可能性。
假设:将没有的东西认定为某种模式,再进行推理和判断。
可能性:探索没有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有效沟通3指标
准确性,即时沟通。
实效性,即时沟通。
效率。
沟通一种价值比沟通内容更容易让人接收,虽然目的一样。
“利益比内容更容易推销”。
沟通类型
单向沟通:
信息传递速度快、保持信息权威性,有秩序;
接收准确性差,实际效果不好,接收者有可能会产生抗拒。
双向沟通:
有反馈,准确性高,容易保持良好的氛围;
沟通速度慢,容易收到干扰,条理性和秩序不够,发送者会因为对方的质疑和挑剔而存有心理压力。
非语言沟通在有些场合比语言沟通更有力:战场、演讲、会议等。
沟通误区
①沟通越多越好。与主题无关的语言会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抗拒。
②沟通困难常常是组织问题的症状和结果,而不是组织产生问题的原因。
③想要运用部分沟通来诠释某件事情,“以偏概全”。
消极沟通导致问题产生,而不是有助于问题解决,且会使员工情绪低落、失去动力,造成情绪传染、形成消极的企业氛围。
沟通预练:
为什么沟通?
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我的建议是为了对方利益吗?
九、创新思维
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开创可能性的技巧。
缺乏创新思维的特征:
看到问题,马上找答案。
看到现象,马上进行判断。
看到人,马上进行判断。
阻碍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检视原则
没有独一无二的答案。
没有相同的事物和现象。“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没有永远不变的定律。
9种提高创新思维的方式
添加:之前未曾想到的功能、表达方式等。
归纳:极少成多,找规律。
组合:打散重组。
联想:不同事情的连接。
分开:把好像有关系的现象分开,推翻不存在的关系。
颠倒:颠倒思考模式。
延伸:延伸到目前没有进入的领域,会有新产品。
迂回:曲线救国,达到目标。
回到根本:回到问题最初和根本思考问题。
今天的笔记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点评、提意见,更加欢迎一起读书、分享的胖友~
关注归云,和她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