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杂文
2018年发表作品选(下半年)

2018年发表作品选(下半年)

作者: 岭南红豆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08:57 被阅读74次

    附注:这是我今年下半年发表的部分作品。我相对比较满意。现在汇总在这里,目的不是炫耀,是自励。文字的路,好漫漫。有时候,要自己给自己喝把彩,才能激励一下自己,再慨然前行。


    NO1,为私莫害公!

    (首发于2018《砥柱》杂志第四期)


    一个人要在世上活得下去,不能不为他的吃喝而奋斗。又一个人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动物,不可能一生没有一点精神上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他也要为他精神上的愉悦而奋斗。这一切,我们都可以用两个字——“为私”来概括。古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私”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一个人活在社会之中,他只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为私”,人人“为私”,不免又会起纠纷,起矛盾,起冲突。所谓的道德、法律就由此而产生、发展、健全和完善。一个人,只有在道德、法律所允许的范围里“为私”,才是光明正大的,不遭人诟病的。

    但是我们的这个社会又是一个权力的社会。权力是必要的,但权力也意味着资源。一个人他拥有的权力愈大,他拥有的,和可以调配的资源就愈多,愈丰富。“权力”的拥有,无疑为他个人的“为私”提供了难得的便利的条件。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但凡腐败分子,几乎都与他手中所拥有的权力息息相关。他们把他们手中拥有的权力,都看成了他们攫取他们个人利益——即“为私”的工具。

    用权力来“为私”,必然会害了公。因为权力是“公器”,不但是属于“公”,而且是为了“公”。什么是“公”?“公”就是他人,就是集体,就是团队,就是我们的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这个社会。

    以权为私,是当权者的鼠目寸光,因而也是一种因小失大的、短暂的行为。

    《韩非子》中载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叫公仪休的人做了鲁国的国相。他好吃鱼,却不接受鲁国人对他的贿赂——给他送鱼。他兄弟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接受了他们的鱼,我自己就没得鱼吃了!”他的理解是,我接受了别人的鱼,我就会被告发,就会被罢相,就会失去了既得的俸禄,就会长久地吃不上鱼了!不消说,这位叫公仪休的人是极其自私的,但显然这位叫公仪休的人也是极其聪明的。要不,他缘何能在小与大,公与私,长久与短暂的权衡和比较中,有了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呢?

    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手中即或有权力,也无疑是一切来自于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的。难道我们的共产党员干部,在权力面前,还没有上述那位鲁国国相的智商高吗?

    为私莫害公,害公必害己。自古以来,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灭的规律。何况今天,我们是处于社会主义这个全新的制度之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心怀侥幸之心,顶风作案,忘了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人,是该“回头是岸”了!


    NO2,警惕基层说“没有”

    (2018年8月9日《人民邮电》8版)


    领导下基层搞调研,目的何在?答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领导下基层搞调研,就一定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答曰:未必。因为有时候,面对领导的问询,总有一些基层干部,也包括部分员工在内,往往会摇头说“没有”。

    基层单位说“没有”,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没有,所以实话实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情况往往是另外一种:就是问题和困难真的“有”,甚至还成堆,但是他们却一口否认,仿佛还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

    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明明困难和问题是有的,但是他们为什么偏偏说“没有”呢?难道是这些基层单位想成心忽悠、欺骗他们的领导吗?不,我们说不能完全排除那种状况,但更多的状况却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说,在领导这个层面,他们说“没有”,可能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领导与他们不熟悉,关系陌生,他们摸不清底细,不敢说;二是领导与他们关系不融洽,甚至有对抗,他们不愿说;三是领导不为他们所信任,他们不想说;四是领导不为他们所“高看”,他们不屑说;五是领导的工作分工可能恰恰与他们所要反映的问题和问难不搭界,他们没法说;六是领导与他们关系可能又太“亲密”,他们体谅领导的难处,不想让领导操那份心,偏不说。

    而在基层这个层面呢,他们自己说“没有”,也可能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他们以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领导心里都清楚,所以不必说;二是他们以为这些困难和问题又不是个例,既然别的单位和部门都不说,自己又何必说;三是他们以为即使问题和困难给领导反映了领导也未必能解决,所以干脆就不说;四是他们害怕触到了领导的“逆鳞”,心中顾忌不敢说;五是场合和氛围可能不大对,比如说问题和困难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都在场,想说不敢说;六是害怕“秋后算账”,自己心中先嘀嘀咕咕老半天,最终的选择是什么也不说。

    总而言之,基层一个回答“没有”,细究起来,领导和基层这两大方面都有原因在。这显然不利于调研的顺利进行以及最后结果的圆满与成功。但是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还是那句老话,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不但领导干部要反省自身,基层要反省基层,而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还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反省一下基层。但无论如何,解决问题的关键永远都在我们的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的领导干部永远都是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自身的管理素养。不但自己要用勤勉的工作热情与出色的业绩在广大员工心目中赢得自己那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以外,还要努力地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与员工“交朋友”,和员工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相处和睦的互动关系。第二,我们的领导干部还要强化基层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唤醒他们企业“主人翁”意识,点燃他们热爱企业的火焰,增强他们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NO3,芦苇花

    (首发2018年《洛神》第四期)


    芦苇花(一)

    我是你怀里的一朵芦苇花啊  风

    我只为你的强劲的拥抱  颤栗我那颗纤弱的心

    我只为你的温柔的抚慰  高扬起我那洁白的发

    我不管近在咫尺的小河的喧哗

    不管人们说它的歌喉是多么地潇洒

    我不管天边朝霞晚霞是多么地璀璨

    不管它的笑靥里隐藏着多少的缠绵和情话

    我不管一颗颗星星  一颗颗星星从春到夏

    痴痴地望穿秋水

    我不管过往的蜻蜓燕子来来回回

    用怎样的舞蹈  诉说风儿蝶儿那多少的相思和牵挂

    我不管  我不管

    我只是将我的心我的爱高高举起,风啊

    我是你怀里的一朵芦苇花

    我只为你强劲的拥抱  颤栗着我那颗纤弱的心

    我只为你温柔的抚慰  高扬起我那洁白的发


    芦苇花(二)


    是谁还肯长久地站在这傍山临河的水洼

    一日日从白捱到黑

    一年年从春熬到夏

    是谁

    还肯守望着一种古老的情感

    无怨无悔地

    带着满腹的相思

    刻骨的牵挂

    映入我眼中的那一抹抹白

    是你愁肠郁结的白发吗

    还是你被雨雪漂皴的面颊

    是你的心按捺不住  无意溜出梦境的呓语

    还是你怕等待的人儿不见

    特地在风中扬起的白色罗帕

    我可怜的孩子啊  芦苇花

    我不问  你也不要作答

    走  擦干你的泪水

    我们一同  踏着夕阳回家


    芦苇花(三)


    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宿命吗

    短短的四季还没有走完  根儿还没有在泥土中深扎

    当青春的红晕才涌上你白净丰润的脸颊

    芦苇花啊  你正值豆蔻年华

    怎么就突然遭遇到了秋的虐待  冬的残杀

    腰肢还是那么地纤细  身姿还是那么地挺拔

    花朵儿还是那么地美丽如纱

    风来的时候还是那么袅娜地摇曳在那片水洼

    芦苇花啊  可是你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芬芳

    无论我怎样摇动你的肩胛

    你已经不能做任何的回答

    所谓的爱  还没有来得及表达

    所谓的情  还没有来得及抒发

    所谓的欢  还没有来得及细品

    所谓的愁  还没有来得及消化

    所谓的梦想和追求也只是刚刚迈出步伐

    芦苇花啊  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宿命

    所以你紧攥着拳头  像旗帜  像火把

    面对那残阳  面对那晚霞

    死  也不肯将身子放下


    NO4,西红柿

    (2018年8月29日《三门峡日报》)


    早上起来上班,在路上,看见一幢楼前的一小块边角地,被人开垦成了一小块西红柿园。

    那西红柿园着实不大,我估摸了一下,大约长就是五六米左右,宽约三四米左右吧。但是我也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用我几乎不曾用过的爱怜的目光看着它好久。

    那西红柿的苗株在这夏天,并不显得特别绿,简直叶子还有点发白。也可能是天气热和缺水的缘故吧,它们的精神头不大,甚至还有点蔫蔫的。

    但我的确透过那不太浓密的叶子,看见几颗苍绿的西红柿,和几颗橙红色的西红柿了。

    说真的,那苍绿和那橙红,都着实让我感动。甚至,有一阵子,我还忍不住地认为,那苍绿和那橙红,简直就是这人世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了。

    虽然我的理智提醒我,它绝对不是。

    我想种植西红柿的人家,一定是喜欢食用西红柿的,否则他不会去单单选择西红柿;但我又想他种植西红柿的缘由,也未必单单是为了去食用。比如,他平素,就可以完全像我今天这样,站在这里,怀着一种自得的心情,去观看西红柿,去欣赏西红柿,甚至去沉思、遥想、体悟这宇宙中另外一种生命的成长过程及乐趣。

    当然,如果他是一个城市的隐者,如果这块园地让他联想起了田园生活,想起了陶渊明,不也是一件十分浪漫事情么?

    其实,未必是同类的相处,才有彼此的相悦与和谐。因此,我特别欣赏和感恩那些异类。我以为,在生活中,在大多情况下,往往是那些异类,才能更有效地启迪和刺激我们的灵智,激发我们的思维和斗志,让我们时时铭记着我们自己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价值和意义。


    NO5,月季花语

    (2018年8月31日《河南通信报》4版)


    站在月季园圃里,我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兀自的笑了。

    我不知道这朵朵月季,是我去年见过的那朵朵呢,还是去年那朵朵的女儿们,侄女儿们,以及她们的姐妹们。

    因为她们有着几乎同样的容颜,同样的风采,让我实在怀疑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

    我不好意思问,她们也似乎不好意思说。

    想低下头来捧一朵,还怕造次,因而踌躇、犹豫了许久。

    半天,我只好这样含含糊糊地向她们打着招呼说:“嗨,欢迎你们啊。”

    她们不吭声。好半天,好像有一个声音悄悄道:

    “知道我们是谁啊,还欢迎我们……”

    在园圃中走着,身子的左边是无穷无尽的盛开的月季,右边是无穷无尽的盛开的月季,心里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英俊的王子,那朵朵月季是一个个漂亮的公主,着实快活。

    这样想着,就听见月季撅着嘴巴,埋怨道:

    “哪儿啊,大哥,我们是亲兄弟……”

    我拿起照相机,想给月季拍照。刚对好焦距,要摁快门,就看见镜框内月季花摇啊摇的,摇个不停。

    几次,反复这样。

    我说:“怎么啦,成心捣蛋的不是?”

    月季花用手一指:

    “那是风,那是风……”

    然而,她们不动的时候,却遍遍招呼:“拍我呀,拍我呀!”

    我忙过来忙过去,汗都出来了。

    “看把我拍成什么样了,老是不用心……”刚拍过的月季看见了她们自己的照片,不满意,也在喊:“来啊,重拍一张!”

    我直起腰来,瞄了瞄无边无际的盛开着的月季花,摇了摇头。

    “拍呀,快拍我呀……”那些还没有来得及拍的月季,更是在前边不停地摇着臂膀喊。

    “你们若是我的小妹,我拍;如果是我的兄弟,对不起,容我休息一会儿……”

    话还没有说完,我自己先红着脸笑了。

    “好了,作家。”终于有一朵月季花对我这样说:“不要再给我们拍了,给嫂子拍一张吧。要不,人家该生气了。”

    我笑了笑,望着一旁的妻子。

    “或者,就给我们姊妹俩合上几张吧。这样待我们走的时候,也好有个念想。”

    她们嘿嘿地笑道。

    “也不许传给别人看哦!”

    最后,她们又郑重地这样说道。


    NO6,我家的电视

    (2018年8月30日《人民邮电》4版)


    1992年,我的孩子已经半岁了,我家还没有电视。秋天,天气还很热,妻子坐在我单身宿舍走廊上抱着孩子纳凉。邻居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孤身老太太,嫌我们穷,对我们很不好。

    有一次,妻子坐在小板凳上抱着孩子。孩子已经睡着了,她也无聊,便透过邻居家的细竹门帘和半开的门,看她家的电视。老太太出来换煤球,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切,便突然把门一甩,随着“啪”的一声巨响,妻子打了一个哆嗦,孩子也惊醒了,“哇哇”地哭。

    “无论如何,咱们得买台电视。——不能咱们的孩子都出生了,还没有电视看。”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对妻子说。

    “好。”妻子说。

    于是,我撒了一个谎,到单位财务上借了800元钱,只身搭乘长途汽车,到三门峡买了一台电视。电视是长虹牌的,平(面)直(角)遥(控),当时最时髦。

    “哎呀呀,”老太太看见我家终于飘出来《新闻联播》的声音,从门口探进头来,狐疑地问:“你家攒够了买电视的钱了?”

    我没好声气:“没有攒够,就不能借么?”

    ……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2018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四十年了。这四十年的变化,若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诗来形容,无疑应该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一个人坐在家里,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不禁哑然失笑:现在,谁家,还缺个电视看?

    就以我的家——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工薪阶层的家为例来看吧。现在的我家,不但有了一台4k网络电视,还到联通公司办了一条宽带,加装了IPTV;不但有一台台式电脑、两台手提电脑,两台iPad,而且三口人还有三台4G手机随身携带。如果想看电视,什么电视不能看?互联网上一大堆;而且什么时间不能看,什么地点不能看?7*24小时,信号全球无缝覆盖……

    电视自从诞生以来,恐怕就是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普遍最悦心的一种娱乐手段,就是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最基本的向往和配置。而改革开放,使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几乎每个家庭都圆了自己的梦。旁的不说,单从电视这一点上看,不就已经彰显出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以及我们信息通信产业四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愿意以我这篇小小的文章,来参加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壮阔四十年——我与信息通信业改革开放”征文,带着我的这颗真诚和感恩的心。


    NO7,咨询和建议,同样是投诉

    (2018年9月6日《人民邮电》7版)


    一位从事企业服务工作的同事告诉我,她平时大量接触的是客户的咨询和建议,真正的投诉量并不大。这句话是事实。然而,作为全心全意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快捷、高效通信服务的通信企业员工,决不能在理念上把所谓的咨询、建议、投诉分得那么地有理性,那么地清清楚楚。我们要糊涂一点,或者说要挑剔一点,把客户的咨询、建议同样看作是投诉,用投诉的眼光和观点看待它,思考它,分析它,解决它,我们的服务工作才能做到更主动,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客户的满意度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客户为什么有咨询呢?原因是客户心里不清楚。客户为什么心里不清楚呢?原因是我们的各种营销工作、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客户不明不白,心里糊涂。客户为什么有建议呢?原因是客户对我们的各方面的工作还存在想法。为什么存在想法呢?原因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还离他们心中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实,客户对我们的期望不一定理性,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符合我们企业的实际,但是客户之所以向我们咨询了,之所以向我们建议了,却证明客户对我们企业的经营活动已经开始关心了,在意了。他们如果先前不是我们的客户,那么他们就有转变成我们客户的可能了;他们如果已经是我们的客户了,那么显然他们已经对我们的企业具有初步的“好感”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他们的咨询、建议呢?难道我们能用不关注、不重视,默然、冷淡的态度来回报他们的这一腔热情吗?

    但事情不仅仅如此。大凡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向好的一方面转化的可能,也有向坏的一方面转化的可能。客户的咨询、建议也是如此。如果我们重视了,研究了,沟通了,解释了,解决了,问题就到此为止,什么就都完毕了;如果我们听之任之,漠然待之,客户的咨询就可能转化为投诉,建议就会转化为投诉,矛盾就会激化,我们和客户之间就会失去了和平、友好地解决问题、事端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了,企业的信誉度、美誉度也会随之下降了。纵观我们在服务工作上所走过的弯路,不就是这个理儿吗?

    客户的素质、修养、阅历层次各自有别,思维的方式、重点、角度各自有别,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各自有别,因此客户的欲望、需要、要求也各自有别。所以客户有什么咨询、有什么建议我们在事先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完美的估计和防范——我们就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了——如果我们在他们提出咨询和建议的事后,再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她,反思它,重视它,我们的服务工作就只能有更加被动的份儿了。


    NO8,电话吉祥号的变迁

    (2018年9月13日《人民邮电》8版)


    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说我们电话“吉祥号”变迁,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

    我1987年参加邮电工作,当时19岁,在灵宝邮电局。那时候,邮电局刚刚告别“摇把子”,上了纵横制交换机,容量并不大,电话号码才四位。“摇把子”的时代,普通大众的心里,哪里有电话号码的概念?所谓的电话号码,就是一个个单位的名称和一个个人的名字。应该说,是自从有了自动电话交换机以后,电话号码的概念才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才逐渐深入到广大消费者的心里去的。那时候,人们对固定电话的号码是无所谓的,根本没有什么“吉祥”“不吉祥”的概念——就连潜意识里也没有。单位或者个人到邮电局装电话,电话号码都是邮电局随机分配,分配哪个就是哪个,分配前既没有人挑选,分配后也没有人拒绝,嫌这嫌那的。电话号码,实在就是人们心中什么意义也没有,纯粹的一串数字而已。

    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一切就都改变了。那时,BB机、“大哥大”在神州大地上,风起云涌,“泛滥成灾”。所谓的“吉祥号码”,就大概是率先滥觞于“大哥大”这一崭新的通信工具上。究其原因,固然是那时“大哥大”价格昂贵,动辄上万,人们珍惜;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那时全民“下海”,经商氛围浓厚,南风北渐,南方人那种重视福瑞,讲究吉凶的风俗习惯便深深地感染和熏陶了中原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广大消费者,比如6是“顺利”,8是“发财”,9是“永久”,168是“一路发”等。电话号码这个新生事物于是成为人们向往未来,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反映在放号上,则是那些带6的,带8的,带9的,尤其末位号码是6、8、9的电话号码,一时资源紧缺,“洛阳纸贵”。

    人们对移动电话“吉祥号”的重视,也当然地蔓延到了BB机,固定电话,和后来的小灵通上。我记忆深刻的有一件事。一位长辈朋友小灵通后四位是4361,感觉“不吉祥”,要我帮忙换。我说,这号码好好的,为什么要换?他悄悄地告诉我:“你叔我恰好有四个孩子,你说死三留一是什么意思?”我一想,也是啊,就设法给他换了一个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特别是80后、90后人群在中国的迅速崛起,人们心中所谓的“吉祥号”已经不再是拘限于传统的6、8、9等几个有限的数字,而是全面开花,“雨露分沾”了。比如,先前经常放不出去的带4的号,现在也时髦起来了:“4”是所谓的“暗发”(即声乐中的哆来咪发);“214”是浪漫的情人节;“1314”是“一生一世”;“3344”是“生生世世”。 “0”原来是被当作“蛋”看的,所谓的“20”即俗话中的“二蛋”,谁要?但是现在的“0”却意味着“灵”“灵光”和“圆满”;而“520”代表“我爱你”,“920”代表“就爱你”,则早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号了。

    我是农历5月初7生的,因而特别钟情5和7这两个数字,朋友们让我帮忙他们选号码的时候,我偏重于选5和7。朋友们问为什么?我说,5尊贵啊,你看我们不是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九五之尊’么?五行,所谓的金木水火土,不就是5么?五方,所谓的东西南北中,不就是5么?五味,所谓的酸甘苦咸辛,不也是5么?”

    “那么7呢?”朋友又问。

    “7好啊,7从发音上看,代表‘妻’啊,有妻’随时陪伴,不好吗?”我说,“另外,7也是有个性的体现啊。你想想:从1到10,几是最大的质数?7啊。只能被1和它本身所整除,不能被其他的数字所‘瓜分’,7是多么硬气,多么有个性的一个数字啊!”

    朋友哈哈大笑:“那么1呢?”

    我高高竖起大拇指:“老大啊!”

    朋友又哈哈大笑:“这么说来,天底下就根本没有不吉祥的号码啊。”

    真的,天底下就根本没有不吉祥的号码。我长期在我们公司营业中心工作,几乎天天都到营业厅去。我观察,前些年,客户选号码,往往挑肥拣瘦,半个钟头挑选不下来;现在呢,十来分钟,甚至几分钟,就一切都ok了。客户对营业员说的一句话往往是:“你说行,那就行。”而回过头看看他们所挑选出来的号码,也稀松平常。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首往昔,我忽然想到,我们信息通信业走过了改革开放这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我们的电话号码也同样伴随着我们走过了这波澜壮阔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社会和消费者在电话“吉祥号”上观念的这种种变迁,也即由原来的“无意识”到后来的“有意识”,由原来的“风尚”甚至“迷信”到现在的普遍“看淡”和“解脱”,不也是走过了一条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路么?

    一串号码,可以有多种美好的内涵去挖掘,去诠释,这是一种文化;但是美好的生活,依然要依靠人们自己切实的努力和奋斗。四十年来我们信息通信业电话号码“吉祥号”的变迁,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么?“一滴露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身为信息通信产业中的普通一员,我愿意以我自己一点细微的感受,来讴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成就辉煌的四十年,来讴歌我们信息通信业这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四十年。


    NO9,不仅仅

    (2018年9月29日《河南通信报》4版)


    不仅仅。

    不仅仅是蓝的天,白的云

    是绿的树,各色的花

    在蝉儿、鸟儿声声歌唱里,

    穿过斑驳陆离的凉荫。

    不仅仅。

    不仅仅是一浪一浪的清风掠过头顶,

    掠过伊蝉翼似的蓝衫,

    掠过伊妩媚的笑靥

    掠过一重一重即将收割的金黄色的麦田。

    那成群的蝴蝶飞来,梦幻一般,

    在低空中盘旋,在草叶上驻留

    不知道在忙啥,却都那么专注,忘我

    一直吸引着我,快慰着我那颗,

    久违的、渴望田园的心。

    我们还并肩站在一座正修建的铁塔前。

    望着远处我们的办公大楼,

    说一些淡淡的往事,

    哂笑一些我们所不屑的人;

    有时,眼睛里还闪着两颗泪花。

    那是第一次到你家。

    第一次在你家的自留地里游玩。

    那是一个五月天的中午。

    你拉着侄儿的手,两个人说了好多的话;

    我们还摘了好多的灰灰菜。


    NO10,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2018年11月30日《河南通信报》4版)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阅读黄景祥老师的杂文集《微也足道》。“微也足道”,是“微不足道”的反义。用黄景祥老师的原话说,就是“书中所说的都是该说的小事情和小道理”。然而这是黄景祥老师的谦虚。因为书中所说的,并不全是小事情小道理,好多都是牵涉到人生的大事情大道理,牵扯到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大事情大道理。读完,我忍不住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写出这篇文章,郑重向我们通信企业里的广大员工推荐。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家报。不是家报发表了黄景祥老师的《我为信息通信业发展鼓与呼》,我还不知道黄景祥老师曾经出版了《微也足道》这本书。其次我要感谢江苏响水的刘标老师。不是刘标老师的从中牵线,我未必会联系到黄景祥老师。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黄景祥老师。他不嫌弃我这个无名的后辈小生,特意用快件将自己的这本书从湖南永兴邮寄到了河南三门峡,还坚决拒绝了我要付给他的书费和邮费。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如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文章形制短。黄景祥老师《微也足道》这本书所选的166篇杂文都很短。短到什么程度?最短的只有五六百字,最长的也不过一千二三百字左右。这种幅度,恰恰就是报纸上要求的一篇杂文的理想幅度。不要小看了这种幅度。这种幅度是我们中很多人都做不出来的。这是一种功夫,一种涵养。因为一篇杂文,若没有缜密的论证思维,精巧的论证技法,精炼的语言功底,是绝对不会将它写短的。“吉人之辞短,躁人之辞多。”文章短,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文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正所谓“少少许胜多多许也”。况且,在今天这个瞬间万变、时间显得尤其短暂和宝贵的现代社会,较之于长文章,短文章是更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的。

    其次是文章涉略广泛。一个人的生活层面,大概包括他的家庭层面,个人层面,工作层面,社会层面。而黄景祥老师《微也足道》中的文章,其涉略面也几乎囊括了这一切。你想看看有关家庭层面的内容吗?有。比如《家和万事兴》《育子之道》《常回家“做做”》《孝敬父母是美德》《给父母点“孝敬钱”》《祭之丰与养之尊》等。你想看看有关个人层面的内容吗?有。比如《自学贵专》《人贵有志》《珍惜今天》《逆境与人才》《人要有点雅量》《崇尚淡泊》《学会乐观》《笑对人生》等。你想看看有关工作层面的内容吗?有。比如《上班莫懈怠》《带着感情去工作》《“敬业”的样子》《劳动光荣》《人贵自省》等。你想看看有关社会层面的内容吗?有。比如《留住“三月风”》《生活需要“调味素”》《战胜诱惑》《漫议“官夫人”》等。可以说,有关黄景祥老师对人生,对社会的种种的体察和感悟,都写进这本书里了。

    然而更为难得的是,黄老师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更贴近我们通信企业,贴近我们通信企业的管理,更适合我们通信企业里的广大员工阅读。如果我们是立足于通信企业这个角度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这本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才是这本书的精华和灵魂。因为这正是我们每一个通信人日常最为关心、也最为需要的。这体现为两点。一是占比。这本书总共收集作者杂文166篇,有关我们通信企业的文章占比就超过了50%,可见这也是黄景祥老师自己最为关切也最为着力的地方。二是内容。它牵涉到了我们通信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经营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竞争需要平常心》《把苦难当作机遇》《多一些“抢滩”意识》《王婆卖瓜与市场经营》《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买卖也在“熟知”中》《以变应变开拓市场》《处处留心皆市场》《有诚信才有市场》等。有服务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服务观念不可淡化》《不当“上帝”作“朋友”》《“雨中送伞”贵在创意》《售后服务与诉后服务》《也要练练“嘴巴功”》《善待投诉》等。有基础管理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让制度“下墙”》《向管理要效益》《和尚担水与岗位责任》《“惯性”与“超常规”》《跟新与创新》《议事与办事》《提倡不宣而查》《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感于“无功就是过”》《思想工作也是实事》《不妨开个“教训交流会”》等。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员工言行就是企业形象》《做学习型员工》《得才者兴》《留人与留心》《文凭与水平》《用人之长与用人之短》《让先进吃香不吃亏》等。有党建和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营造讲正气的氛围》《以不贪为宝》《莫以“官”小而不廉》《“心意”更不能领》《行贿与受贿》《“训猫”与“打虎”》《谨防“奢侈病”》《数字造假也是腐败》等。有安全保密方面的内容吗?有。比如《紧绷安全这根弦》《要强化保密意识》等……

    注意,在以上的举例中,我为什么向大家罗列了那么多的文章标题出来?难道是我不知道罗嗦吗?不,我是知道罗嗦的,我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话题,只要是到了黄老师的手头笔下,都没有蜻蜓点水,敷敷衍衍,一掠而过的。无论是大话题小话题,黄老师都是多层面、多角度“立论”,苦心孤诣、条分缕析的。

    思想是杂文的灵魂。纵观黄景祥老师这些文章,也无一篇不闪烁着思想的锋芒。固然黄老师文章中有的思想和观点是我们一向所司空见惯的,但是他的分析却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心中大快;有的思想和观点是我们亦知亦懂的,但是他的分析却让我们的感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一点走向全面。而书中更多的思想和观点是黄老师经过深入的思考而得出来的,则更能让我们耳目一新,拍案叫绝。我常常掩卷而思:为什么黄老师的这些文章已经面世好长时间了,但至今读来还是这么抓人耳目,动人心魂呢?我想第一个原因,就是黄老师有情。黄老师是老邮电。他在邮电企业多个岗位上打拼过、历练过,是他对邮电企业这份深厚浓郁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第二个原因就是黄老师的这些文章都是取材于我们这个社会,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取材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和周遭,他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的。所以他的这些文章就往往穿越了时空,具有了强大的开放性、鲜活性和包容性。

    杂文,必须观点鲜明。对是什么,错是什么,自己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这才能够真正触动和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有所反思,有所警省。而黄老师的文章就正是这样。对假恶丑,他深入揭示,无情鞭挞;对真善美,他一吁三叹,热情赞扬。特别是对存在于社会上和我们通信企业里的种种不良现象和弊端,他不隐瞒,不避讳;他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充分显示了一个真正文人无私无畏、正直坦荡的胸襟和风骨。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有力量的;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感人的。读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令人信服,令人解气,令人振奋,激发人洗心革面,积极向上的。

    黄老师的文章语言凝练,精辟,令人警省,振聋发聩。比如在《德乃人之本》中他说:“德是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树起来的丰碑,是高尚人格的缩影,是闪光灵魂的轴心,是烛照前行的一枝火炬。它不可能用金钱去购买,也不可能用权位去获取,而只能靠生命的言行去造就”;在《威从何来》中他指出:“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只有鞠躬尽瘁为人民,才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威信也会不扬自高”;在《战胜诱惑》中他说:“如何战胜黑色诱惑呢?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备‘保安康’,时常提醒自己,既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二是多打‘预防针’,即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修炼,增强抗腐防变的免疫功能”;比如在《妻廉夫祸少》中他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的内当家,应洁身自好,时刻保持着清醒头脑,不吹违背原则的‘枕边风’,帮助丈夫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书中像这样精彩的文字段落,简直是信手拈来,举不胜举。

    我读完了黄景祥老师的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我每次摊开黄景祥老师的这本书,就常常有一种向我们通信企业里广大员工强烈推荐的冲动。我想:对于我们通信企业里管理干部,可以从中领略到管理的智慧,借鉴到管理的艺术;对于生产一线上的员工,可以从中反省和鞭策自己,从而使自己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向前。至于对我们通信企业中那些喜欢写言论的新闻写作爱好者,则更是一本难得的写作范本了。言论写什么,题材从何而来?言论怎么写,怎么论证,都用什么方法论证?……读完这本书,不用别人点拨,自己也都豁然开朗了。

    我在家报上时不时地看到黄景祥老师的文章。但是我哪里会想到,黄景祥老师如今已经是一个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呢?我为老人家人老志不老,坚持用笔为我们通信企业鼓与呼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在这里,我愿意借家报这珍贵的一角,衷心地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也衷心希望他老人家能在身体和精力许可的条件下继续笔耕,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也希望我们通信企业里的广大员工、写作爱好者多读读黄景祥老师的这本书,努力为我们通信企业的发展以及我们通信企业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NO11,浪花与礁石

    (首发于2018年12月27日《河南通信报》4版)


    仿佛是天生的

    看不惯礁石的冷峻和傲岸

    浪,一次次地向礁石冲去

    即使骨肉粉碎  血花四溅

    也无怨无悔  心甘情愿

    (浪的精神多么地让我感到震撼)

    可更震撼我的是那礁石

    它手中无刀  也无剑

    它天生无腿  既不能逃离  也不能走远

    它只能孤零零地站在那长长的海岸线

    用高昂的头  用不动的躯  用沉默  用忍耐

    接受那浪 日夜无休止的挑战……

    (似乎是无奈  也好像是别无选择

    但不论怎样 礁石都那么坚挺、有力、果敢

    它对浪花的轻蔑、冷峻、孤傲,都简直到了极限)

    这真是英雄和英雄之间的角斗

    这之间只有公平、坦荡

    哪里有一丝的诡计和欺骗

    这样的角斗又如何区分是输 或者是赢

    争斗的双方

    都能得到对方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发表作品选(下半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i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