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邦聪 导师 著
法本正在结缘请购中目录
四食的流转与还灭 舍离四食的喜贪
四食无喜贪则灭苦 正观四食断苦边
不正思维与正思维 对治五盖开展觉支
修学环境的选择 舍利弗的修学榜样
同参道友的互助 七觉分渐次而起
修七觉分得七种福 附录:原经文
有情的生死轮回,世尊除了从五蕴、六处开示契入以外,尚有以四食来说明缘起的流转。通过自身的体证且深入细微的观察,世尊揭示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动力。即依于四食而得以滋长生命的有情,正是依赖于此四种食物于精神的现象而迷求于浮沉的苦海。四食即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食所生之界不平等所生病苦、欲希求苦、求不允苦。
一、界不平等所生病苦,由“段食”所致,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引起的病苦。
二、欲希求苦,由“触食”所致,为欲求渴望之苦。
三、求不允苦,由“意思食”所致,为求不得之苦。
四食的执取业习需要进行合理的舍离,此四食不仅关系到有情现在一期生命的存在,即便是未来生命的延续同样依于思食与识食的执取。思食是有情生存的欲望,以个体为中心而扩展到家庭、民族、国家等种族的延续。存于有情心中的生存欲,即所谓的后有爱,也正是思食的内容。有关四食的详细内容,本文将通过经典的学习而展开进一步的了解。
若论八正道是唯一的灭苦之道,然于实际的修习中,所有的道品修学无不归摄于七觉支的修持中。因为在佛法的落实过程中,不论是正念中的四念处还是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四念处都需要以念来引导,于七觉支的修学中也都需要以念觉支来平衡,于五根的修学中仍是需要以念根来协调。所以,念觉支或是念根于修学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念是能令心记忆不忘所缘之事的精神作用,独一静处的内寂其心正是需要这份念的作用。不论修习何等三昧,都需要以念来指导。学人于修行的时候,若是精进勇猛,则易生散乱而不得定意,这时需要提起念根来平衡。若是慧根过利,因缺少净信而生起狂慧,也需要念根来协调。或于禅修的时候,妄想杂乱其心难静,则需要念觉支来提醒自己,以修习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来平息妄念。若是易入昏沉睡眠,心生暗劣昏愦,也需要以念觉支来警醒自己,修习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
且不论如何的修学,行人若是想要于佛法进修上有所受益,也必需先剔除五盖。只有降伏五盖的烦恼,才能内寂一心的修习静、定。而这份践行的行为,也正是需要结合有情身心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佛法进行分别的对治。降伏凡夫共有的特性之五盖,于实际的修行中需要行人善巧的克服。
离佛渐远,古圣已逝。后世的修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邪说纷纭。世尊所亲证且流布的正法,或多或少渗入了外道的知见。甚有个别用心的外道,盗取佛教固有的名词概念,以相似法混淆黑白,以谋私利。或有后世有情的身见执重,非要于佛法的经典中找出一份永恒不变的存在,非要于阿含中提取识蕴中的一份而论破身见。甚或,有以如此的邪见来阐述经典迷惑有情。
后世学人当在熟悉原经的基础上,通过经与经间的互相相融通来确切佛陀法中的真义,如此才能避免步入相似法中而不自觉。附佛外道对于佛教的破坏性,以及相似法对正法的危害性,都远比外道来的直接与彻底。后世学人除了努力践行佛陀教法以外,更应该提起弘扬正见的悲愿,以世尊托钵的发心来展现佛弟子应有的菩萨情怀。
『四食五盖七觉支』前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