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香烟(俗称洋烟),种类少,质量好,价钱也不高。如白纸包八分、金鱼一毛五、栈桥、海滨两毛、长征两毛五、红舞两毛九,后有金奖、金鹿、黄金叶、大前门,还有一种玉叶牌香烟,有片黄金色烟片,包装特漂亮,美观好看,烟质量好,好抽爱抽。
六六年夏季,我正在本地乡镇办的农业中学就读(半工半农)。一天,老师集合全体学生,两个班一共七、八十来人,宣布放学,各自回家带上换洗衣服及日用品下午返校。明日开始红卫兵大串联,目的地一一首都北京。这时,校长把我留下了告诉我,明天不用来校了,原因是四清工作队及大队(村级组织)叫我回家,仼生产队会计。既便不爽也无奈,当时校长给我填写了毕业证,提前毕业回家。
同年八月份,通过媒人提亲去相对象,抽烟就从那时学会的,那年才17岁。刚开始抽得很少,三两天一盒,到后来水涨船高,两天一盒三天两盒,后来一天一盒,两天三盒,一天两盒,只涨不掉直线上升。当然,干活休息时、出入不同场合时,也有给别人抽的。最后每天达到三盒,光自己抽每天也得两盒。那会儿从抽第一根烟开始,点着火一天可以不用再点火,那是烟不离手手不离烟,吃饭时手指丫都夹着烟。除睡着了不抽,有时半夜醒来也得抽一根。不然,不然睡不着。
文革时期,香烟紧缺,为了买烟抽,曾经和小伙伴们坐火车去郑州买烟(步行5公里,从江苏省新沂县瓦窑火车站上车,直达郑州,属陇海铁路线)。那时坐火车不买票不花钱,只要能挤上去就行,也有从车窗往里爬的。进了车厢站好,你千万别抬脚,只要你一抬脚,再想落脚,那个空就没有了。有时只能一只脚着地,一只脚悬空。瞅准时机,有人抬脚或动一下,这只悬着的脚立马落下,不然又被他人占了。
下了车,出了站,小伙伴们各自去办事,等一定时间必须回来聚齐,再坐车一块回去。我进简书第二篇拙文"咏蝉",就是在郑州火车站广场,听到几声蝉鸣才有感而发的,不然我再重复一遍,请见谅!
秋蝉叽声叫,凄凉音不高,
蝉随残风遁,叶落知多少。
七六年秋作
我这次来郑州买烟是次,主要还有一项任务要办,就是我乡镇医院孙医生的母亲,平时一来一去和我母亲相处融洽。孙医生,河南人,我管叫三哥,为人忠厚老实,医术高明,他的大姐是郑州,所以孙大娘,听说我要去郑州,特嘱咐我去她大女儿那里,他的外孙瘫痪卧床10几年,近几年没空看望,心里惦记。由于大娘口音不清,地址不详,只说郑州中型机械厂。我一路独自打听,没有中型机械厂。到了某一厂打听,门卫大爷很热情说,此处附近没有什么中型、轻型机械厂,只有一处重型机械厂,可去哪儿打听。我问清大体路线,谢过门卫大爷,坐公交、走国棉,几经周折到达重型机械厂。终于找到了大姐,相互问候,又带我去见了她的儿子,可怜躺在床上,世事不知。喂就吃,不喂不要。,辛苦伺候二十年。
苦往肚里咽,泪往心里流。
昂首问苍穹?老天太不公!
大姐要留吃饭,谢了!不便久留,还得趁时间赶回车站。又步行、又坐车,那时不知道怎么能找得去,就放现在,叫我再找也实在难呀。
我住的这道街上,有卖高价烟的,我事先交代他,只要来烟,多少得给我留几盒,从不间断。另外还有一个来源,我家对门党委政府、和财粮助理姓周相处的很好,每次大院发烟都经他手,多少给我留几盒。那时拿烟当宝贝,将烟一盒一盒摆放在大点心盒里(点心盒,过去闺女出嫁填箱用的果盒子,木质有大小之分)。将最好的放底层, 一盒一盒摆放好,先从上面拿孬的抽。计算下来,那时按每天两盒五毛钱,一年将近二百多块钱,能买辆永久牌自行车。也就是说,一年到头,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口一口被吸没了,十年十辆自行车没了。一咬牙,戒!攒钱好买自行车。七六年戒的,说,好说,真正去戒掉,那种痛苦,可想而知,不下狠心,你是万万戒不掉的。戒烟成功!一年后,别说买辆自行车,连根车辐条也没攒下。不过,身上有钱没钱,不发急。会抽烟的朋友们,请你们算算,现在每盒烟多少钱。少的几块十几块,贵个几十块、一二百块钱一盒。吓人!喷云吐雾都是钱,一盒烟下来,买菜饭够你一家几口人吃好几天的。
呼吁大家都来戒烟!
烟,再见!我的朋友!
网友评论
即然老爸这样说了,就说是,高兴就好。
祝父母身体健康长寿!阖家欢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