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
这天早上,产科塞医生去上班。他刚走到病房门口,就被一个孕妇拦住了。他刚要问,“咣当”这个孕妇跪在地上了。
“别这样,快起来说话。”塞医生说。
这个孕妇嚎啕大哭:“塞医生,我求求你,千万别让我住一病区,我可不想娃娃生下来就没了娘。”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维也纳总医院有两个病区:一病区和二病区。两个病区规模差不多,每年出生的孩子数量也差不多。但是,一病区死亡率非常高。
根据当时的统计,在1840-1846年,这六年期间,一病区和二病区各自收了大约两万名产妇。
但是,一病区死了将近4000人;而二病区死了700人。这么一算,你就知道在当时,尤其是在一病区生孩子,是多恐怖了吧?
塞医生的日记是这么写的:“产妇会出现寒战、高热,然后呼吸困难,几天人就没了。”
这种病,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叫做产褥热,也就是生孩子期间的高热。怀孕期间孕妇的子宫血流非常丰富,血管会扩张增粗,为的是给胎儿供给更多营养。这种丰富的血流也给细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产妇容易感染,而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这就是产褥热。
但是,当时医学界根本不知道还有细菌的存在,更不知道感染是怎么回事。
塞医生虽然质疑,但是他也找不到原因。
是不是通风问题?床位之间的距离问题?或者营养问题呢?塞医生调查过了,都不是。
那是不是接生手法的问题呢?也不是。
一病区是医生接生,二病区是助产士接生。按理说,医生的手法不会比助产士差,塞医生还专门盯着这些医生,他们接生的手法、姿势,都没问题。
调查陷入僵局。
塞医生在日记里说:“这使我如此痛苦,生活似乎毫无价值。”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看似偶然的事情。
一个医生给死亡的产妇做尸体解剖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手指。然后这个医生也出现了高热、寒战,很快就死了。症状和产褥热的产妇一模一样。
常识告诉我们这是感染。一定是什么东西,通过伤口进了这个医生的身体,所以才会出现高热、寒战。
但是在当时,微生物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塞医生想:会不会是尸体上的什么“毒”呢?
他认为,产妇发热一定是因为医生在做完尸体解剖后不洗手,把这种“毒”传给了产妇。
二病区的助产士不需要尸体解剖,她们在进产房前没有接触过尸体,所以她们的手上没有“毒”,也不会感染产妇。
接下来,塞医生要求每个医生护士都用含有漂白粉的水洗手,洗完之后,才允许去接生。

效果怎么样呢?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一病区实行洗手后,当月的接生死亡率就从18.27%迅速地降到了2.19%。
下面这张图,就是洗手前后死亡率对比的图。

到此,塞医生以不可辩驳的事实,验证了引起产褥热的原因就是尸体上的“毒”,也就是细菌。细菌经过医生的手,引起了产妇的感染和死亡。
只要经过严格洗手这项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产褥热。
这项制度发展到今天,就是医院的洗手制度。
今天,洗手制度在医院人尽皆知,甚至有了正确洗手的规范方法。在特殊科室比如手术室、产房,甚至要求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率必须达到100%。
1850年,塞医生在集体会议上宣布了他的发现。但是,他等来的不是欢呼,而是攻击。
他写了文章却一直不被发表。后来,好不容易发表了,也并没有在医学界引起大家的关注。再后来塞医生丢了工作,出现抑郁,因为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再后来,他被精神病院的保安用棍棒打死,享年47岁。
塞麦尔维斯(塞医生)曾说:
蓦然回首,我只期待能有一天消灭这种产褥感染,用这样的快乐来驱散我的悲哀。但是事与愿违,我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这幸福的时刻,那就坚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2018年,中国孕产妇病死率是18.3/10万,这个数字大约是塞医生当年一病区产妇病死率的1/1000。
今天,塞麦尔维斯医生被全世界称为“母亲的救星”,以纪念他发现了"洗手制度",挽救了无数无辜孕妇与病人的生命。他的雕像屹立在匈牙利广场上,屹立在很多医院的花园里。

感谢伟大的塞医生,母亲的救星,就是孩子母爱的救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