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框架
在处理大型灾难片的时候,较多的导演其实都会选择采取多个角色多条线索并行的方式。
因为这样会让观者产生一种这次灾难真的超级大,超级糟糕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衬托。
但是又因为角色过多,所以难免会让人感觉到杂乱无章的感觉。因此,部分导演又会从一群主角里挑出一个大主角——即全剧虽然看似有多个主角,但其实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围绕这这一个主角周边发生的。
举个栗子,比如说像是大型科幻灾难片《星际穿越》。看起来剧中实际上有库珀和他的闺女墨菲两条线,但实际上细捋一下就会发现,在整部剧里,库珀才是大主角。
所以在《2012》的大主角杰克逊几乎没有被如何大肆突出的情况下,导演罗兰·艾默里奇还能将整部片子处理地有条不紊,这让朕还是感觉十分吃惊的。
在上一篇文章里,朕有将《2012》里的各条线索,各个主角都提炼出来,一条一条捋顺过。(附上link:2012|拆一拆,你知道2012里有多少条主线?)
总体来说,这几条线就是:大主角杰克逊;智者派;富豪派;政府派以及大众(在这里,朕将大众和陪衬人员划归了一党)。
并且每一条线里存在的角色几乎都在两个人以上,将如此庞大的一个演员群体压缩到不到3个小时的影片之中,而且还能做到粗中有细、环环相扣、娓娓道来,真的很厉害。
另外,这部影片的上映时间是在2009年,在2012这个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还尚没有到来的时候。虽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原本就是一个纯属娱乐的美国大片。
但是导演罗兰似乎也明白,他拍了这部灾难片之后,可能会对世界上的一些人产生的反应。所以,特效不减,灾难不减,不过只是同时的多个主角并行,就可以帮他很好的将这部影片的力度给降下来。
换句话来说,就是罗兰将原本汇聚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灾难分散到多个主角身上,于是这种灾难力度直线下降。也避免了很多人在电影院里,或是看完了电影之后,对这个有点“过激”的话题感到不适或是恐慌。
拥抱舆论
第二点要谈及的就是它的故事选材。
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在12年之前真的一度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和讨论,在所有人都对此窃窃私语的时候,罗兰能够做到顺风而下,甚至直接摊牌所有的问题,真的很酷也很聪明。
当然,罗兰的这部《2012》其实也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当世界末日来临,政府是否该告知民众?
在《奇葩说》的第二季,马东实际上就提出过这个问题。
一派人提出要告诉,原因是如果告诉了,我们就有时间说再见。在影片中就体现为那个在船上的音乐手,在灾难来临之前给许久未联系的儿子拨打了最后一通电话。但是很遗憾的,还是迟了。
另外,高晓松还提出,如果告诉的民众,高手在民间,万一民间就有人知道某些解决办法呢?就比方说,在这部影片中,实际上发现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个事件的其实只是印度的一个不怎么出名的科学家。
不过也有不少人持反对票。如果告诉了大众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万一世界秩序乱了怎么办?万一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人类已经末日了怎么办?
当然这个猜想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能将这个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公诸于世原本就算得上是一个创举。
走在世界前列的人未必就是一群解决问题的人,其中也必会有一群提前发现问题的人。他们一样很伟大。
社会体系
再接下来,朕想讲的就是这部电影里提出的十分有意思的社会代表。
在前文中,朕已经大概复述了下,朕之前提取出来的这部电影里的几大线索:大主角;智者;富豪;政府;大众。
首先,我们来看大主角。朕在另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有说,这种好莱坞大主角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为了吸引票房,赢得所有观众的喝彩。
但是在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这个大主角的角色并非只有最后的拯救者这一个身份。他还是一个写手,或者说一个作家。
影片中,这个作家几乎只写了一本书——《再见,亚特兰斯蒂》。
熟悉柏拉图的爱卿们估计都已经注意到了,亚特兰斯蒂的第一次提出实际上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而柏拉图“理想国”的整体构造实际上就是以正义为社会公认法则,在影片中这位作家的书,我们从他的迷粉那个研究员的口中就可以得知,实际上也是以善为整本书的公认法则。
再看剩下来的这几个代表:作家,实际上可以等同为西方古时候的诗人;富商,作为商人代表是经济的来源,西方经济的主题组成部分;智者,可以等同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哲人;剩下的就都是普通大众。
总结起来就是:诗人;富商;哲人;普通大众。
估计有爱卿已经注意到了,还欠了一个一条主线代表——政府。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曾经提出应该由哲人来充当一个社会的统治者。但是同时他又指出,让一个哲学家来当统治者几乎是难上加难。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政府这个主线孤立开来,未必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另外一种思考。
并且以大主角为代表的诗人团体,其实并没有以一种名正言顺的方式进入所谓的“救命方舟”。
柏拉图认为,“文艺可以为政治服务,文艺可以教化民众、和睦群体,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但是上过西方文论的爱卿们估计都知道,柏拉图又是怎样的厌恶诗人们。他甚至提出了要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逐出,因为他还认为,过多的文艺会弱化人民的进取精神。
于是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罗兰看上去并不想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直接将问题摊牌,至于问题的结果,你们讨论去吧。呈现的是一个十分开放式的命题。
立意基准
朕对于罗兰在《2012》里的立意基准是十分看好的。虽然有人会说幼稚。
(Who care?)
我们其实从作家的那本书就可以看出,整部片子的立意实际上就是——“善”。
在很多类似灾难片的设置中,导演或者编剧们似乎都更愿意走“人性本恶”的路线。比如说现在比较火的黄渤的《一出好戏》。
之所以一定要设置“人性本恶”,一方面是因为演员好演,情感便于表达。就比方说哭戏,只要你哭了,多少都能打动人,但是有多少个人能将他笑的戏深入每个人的人心?
另一方面,“人性本恶”其实是更多“好人”愿意相信的人生观念。朕知道估计有些爱卿不同意,但是朕只提出一个事实,如果更多的人愿意相信人性本善,那么当一些明星出了丑闻的时候便不会有那么多人去围观,甚至导致微博整个瘫痪。
这些“好人”似乎更愿意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在墙角里啐上两句“道德沦丧”。虽然这个事实似乎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这类影片备受瞩目也是另一个事实。
所以朕对于罗兰这部看似很俗很俗的,居然相信“善”这个主题的影片,真的很有好感。
说一句不太中听的话,想当年,萧红活得那么惨,又是被抛弃又是堕胎的,甚至还有一段时间当了妓女,她都各种想要活下来的。现在的你,凭什么动不动就觉着整个世界都没救了?
矫情。
细节亮点
搜到百度百科的时候,有个话题就是:
“《2012》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虽然这在影评话题里是常用的存在,但是不得不说这部片子还真是不少地方都是用细节打动人的。
举几个栗子:
当那个萌萌的俄罗斯保镖拼了命也要停稳了飞机的时候,有谁敢说一点都没有被震撼到?
当机舱的大铁门快要关上的时候,有没有人注意到那个情妇是先将小女孩莉莉送出去的,然后是她的小狗。所以她才被一个人关在了一个仓里。
当那个印度科学家一家即将面对滔天的巨浪的时候,这个全家的拥抱有没有戳到你?
当美国妈妈手足无措,转向那个西藏奶奶的时候,就算是语言不通,但是一种无言的母爱使她们互相帮助,有没有被打动?
还有那个研究员的爸爸不愿意离开他的老搭档,这种友情是不是也算得上惊世?
就在各种主角线索密密麻麻遍布整部影片的时候,罗兰居然还有精力来刻画这些十分细小的情节。这种游刃有余,真的非一个大师不能完成。
当然在这部影片当中特效也是另外一个特别大的亮点,但是在这里朕不想再赘述。
不过有一个朕个人非常喜欢的细节点,分享给各位爱卿~~~
就是这里,当所有人都在为了没有钥匙而撕逼争吵的时候,富商突然一个响指——人声控车……
这个广告是不是溜得一批!!!朕的大爱啊!!!
文末点赞~大吉大利,今晚吃鸡φ(>ω<*) ~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