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现实社会的状况,将对象分为几种状态:自我修养、以至于在此基础上与他人良好的交往、再到政治中的为臣、为君、君臣关系处理的方法。处于不同的状态要有不同的方式与态度。
这一切的基础都围绕着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为根本中心点。所有的理论只有在此中心点的基础上才可以成立。只有人性本善,才有理由让人们向善去发展,才有以后预设的大同世界。
关键词:孟子、性善
前言:
李耀楠教授讲过“时代是最大的命运”。 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中国文明发展包含有两大体系,分别是民族科技与民族文化。我国近代科技发展是历史以来最为迅速,也是西方的文明传进中国后才有如此的进步,使我们科技飞速发展。那么西方几百年的历史发展,科技就如此快速的超过我们。
是因为在过去中国历史几千年来 ,发展显著的是民族文化而不是民族科技。科技也有发展,只是相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不是很快。例如汉朝就已经发明出了机械运载工具“木牛流马”、军事机械“连弩”、医学科技“针灸”等,现在使用麻醉剂来麻醉手术时的痛苦 ,早在神医华佗就已经研制出了“麻沸散”来为病人缓解手术的痛苦。
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在有文字时就已经开始传承了。后来出现了许多哲人、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开创了许多不同的学派。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乃至后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直至今天,世界不同的文化血液汇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世界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今天只有中国矗立在世界,其中非常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儒、释、道、法、墨等不同的学派在社会中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针对其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强调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儒家的价值理论体系。
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要求人们向善,成为圣贤、君子这套工夫理论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们向善发展才合情合理。只有这一套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出来以后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论就势如破竹的顺利建立起来。
孟子在建立性善论的时候预设了一个可能——后天人们能够学会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运用柳树和水的比喻来说明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要顺着人性的本质向善发展成为君子,不能逆着人性的本质成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顺其人性的发展而不是违背人性的本质。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够通过我们学习,在身上能够有明显的体现是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这一性善论的提出,将儒家这一庞大的体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学派讨论人性的问题中,儒家的立场更加坚固。
二、个人修养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
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做就有,不做就没有。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而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其中的义是指,我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对象具体的状态,告子的立场我理解是针对不同的具体事件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态度。
那么孟子与告子所讲的都对,问题出在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不是同一个具体问题,意思就是问题没有提清楚。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句话是孟子所提出的,所以就从孟子的角度来讨论这句话的含义。先知廉耻,知道什么事情可耻的就不会去做,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所做出的事情才会符合道义。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是仁的外在的表达。仁是内在对于他人最为纯粹的关怀,而礼是这种纯粹关怀的表达形式。一个人真正的关怀他人那么他所做出的行为必然会符合礼。“礼之用和为贵”所谓的和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节就是要一切行为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能够合理、正确的帮助别人。辞让之心就是谦让别人,使别人方便。这是礼之始也。
一个领导者有礼,懂得关怀百姓,那么天下百姓不就都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每个人都能够有修养懂得礼,那么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是莫大的帮助。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作为圣人君子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要知是非,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不可为,什么必须去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人生的理想。
那么孟子又提出了大体与小体,天爵与人爵之分。耳目口鼻之欲此乃小体。生命只是为了追求这些的满足的话便是生命的小体。《菜根谭》中有讲“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耳目口鼻之欲是没有止境的。“仁义礼智,此天之所以我者。”
《菜根谭》“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人要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有生命的突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觉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天爵是指我们生来就有,本就具足的。而人爵是后天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别人给则有不给则没有。人生的大致方向孟子已经为我们选择好了。弃天爵必亡,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性本善,每个人必须努力成为君子,因为先天具足,一定可以。否则是自己放弃自己!不尊重自己!
孟子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工夫操作“反求诸己”、“养气”等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强调自我省察的重要性,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经常反省自身的不足,多找自己的原因,尽量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改变事情。
一般都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来尽力的使事情可以变得更好。这是非常具体的工夫操作。孟子还提出很多的操作工夫,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三、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
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状况会有很多,而往往使人困恼的是彼此之间的争执与矛盾。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反求诸己,减少自己过多的欲望,少一些责备、多包容一些他人,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情况或许就会好一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待他人就如同待我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尊重、关怀他人,同样我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友好。社会就在向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着。
四、君王治理国家的政治方针
历史上孟子想要通过政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孟子对于政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针对不同统治阶级的领导者提出了很多要求与意见。
身为一国之君,国家的领导者。责任就是为自己的百姓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祥和、安全的国度。孟子告诉君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因为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只有君王帮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百姓才会对于这个国家怀有信心,并拥护自己的君王,保护自己的国家,这必是君王的责任,也是君王的利益。但怎么让自己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呢?“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民治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这样说是为了想要君王创造一个社会环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意,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反过来讲,君王如果没有为百姓创造一个基本的生活环境,使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未尽自己的责任。杀人以梃与刃,无以异也。如国无良策使民饥而死矣,乃王者自持其器绝民命矣。孟子在见梁惠王时第一句话就讲“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直接表明了孟子在政治上的态度——以仁政施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臣子辅佐君王的政治要求:
君王这一角色不是直接面对百姓的,君王虽然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但是直接接触百姓的是大臣官员。君王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需要大臣正确的实施君王下达的政策,且有时还要帮助君王出谋划策甚至君王出现错误时,还要辅佐指正。
五:臣子为官的价值作用
首先臣子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为百姓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这是臣的职责。臣这一角色要处理与君王之间的关系还有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臣应以忠事君,以善待民。儒者如要去做官,定做大官,为国家、百姓。
除非邦无道,不得已而做小官,既能帮助一部分百姓又能满足己之温饱。但是在朝政之中,为臣者总会遇到失意的时候。孟子讲“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在此官位,我的意见不能够被采纳,不能够完成我身为臣子的职责,那么就应该辞官而去了。如果这样都不辞官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贪图这个位置的权利俸禄。
孟子讲了几种为臣者的角色类型。“有事君人者,是事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容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为臣的目的是取悦与君王而获得利益,这是国之大患!
目的是为了辅佐君王安邦定国的臣民,这样的臣子的标准定位;超出国境之内行于多个国家以辅佐更多领导者,为更多的人民谋福利甚至是为天下百姓创造好的生活,这样的人是政治中的榜样;还有一种人,此乃“道德人”,修定自己,感染别人,从而使其端正自己。这几类角色都是为臣者的不同形态,具体能够做到那一种形态,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能力。
君臣之间的关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事君入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讲述了很现实的君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上位者应该谦虚、尊重下属,要对于下位者所提出的正确的意见进行采纳。
否则有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大过谏而不听,贵戚之卿则移位了。同样身为臣子,必然要尊重君主,不能以为自己只要为百姓考虑就可以不论场合的“直言进谏”君主。要尊重君王的权威,一个真正有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全心全意的去关爱他人,会去站在对方的立场尊重彼此心中真正所在意需要被尊重的东西,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意识去做自己认为他需要被尊重的东西,这种行为。
要知道“为君难,为臣不易。”君臣之间彼此体谅。同样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好做,就要用心的去做,所有事情都认真的去做,那么国家就可以被治理好。
结论:
孟子教人与人为善,教君王仁政治国,教臣子忠君爱民。这种思想在当今的社会同样拥有着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价值准则是目前当今社会最为中正平和,每一个人都应该去遵守的道德标准。如果有人问起社会道德的对于否,我会以儒家价值标准来衡量、判断。
因为儒家是各个学派最为合适的最大公约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