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习惯、学会学习、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么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难以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因为它违背了常识。
缺乏理想与智慧,等于没有教育,更危险的是教育严重违反常识,形成“反教育”。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教育的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便不可能让人变得聪明,而只会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基础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学校教育不宜提倡“竞争”,学校管理不宜过多强调“特色”“成功”,等等,这些本是常识,然而,瓦釜雷鸣,参与念歪经的人往往人多势众。
教育关涉人的未来,任重道远,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背离基本常识。基础教育一直遭遇各种困境,但解决问题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此中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社会开放后人们能公开主张争取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也和社会不良风气有关。无知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了校园的浮躁之风。
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比如,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然而看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了部颁标准,显示出的恰恰是“低效”。近年有“阅读推广活动”,对学生谈读书的重要,甚至对教师谈如何读书,一些学校还设计“读书节”。——学生应当每天读书,怎么还要“读书节”?“读书节”这一天,学生捧着书装样子拍“阅读照”,然后继续做教辅、做试卷,高三每月只能休息两天。
学校如此热衷作秀,就不能不把它上升到职业廉耻高度加以评判了。一所学校,能把无价值的事做得形式光鲜、过程精致,以如此的精力去从事低智商活动,这种反常识的行为示范,对中小学生的思维伤害可能是终生的。因为浮躁,便无视常识,不讲逻辑。
如果一种不良现象常识得不到纠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体在固守,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说、推诿、转移或干扰人们对常识的关注。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在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是因为有人可以从中得到好处,而更多想得到好处的人们自觉地维护并发展这种浮躁之风。这类怪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推广常识教育,其怪自败。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回避矛盾,教育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