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八篇“微子篇”,本篇集中地记述了孔子在出仕问题上的观念和原则。孔子历经挫折,终究未能在仕途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对学生的教育始终贯彻着他的出仕原则,在本篇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31def7bc47f9d82e.png)
在上文品读了“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文中先是提到孔子在梳理从商到周期间有名的隐士。
分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对这七位隐者指出了不同操守,并从对比中表达了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
孔子说出了他们七位的三种隐士做法,表示都可以效仿的。
但孔子说,他就和七位隐士就不一样,他没有什么是一定可以或者一定不可以的。
后文提到鲁国乐师们的归宿。当时鲁国发生叛乱,产生了刀兵之灾。
一旦打起仗来,国家混乱,受伤最重的可能就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艺工作者,比如音乐家、儒生,他们必然会四散奔逃。
文中描绘了国家混乱、文艺工作者四处离散的无奈之状。
继续下章: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译:
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
施:同“弛”,怠慢、疏远的意思。
以:用。
原文解析:
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有感解读:
西周初年时,周公被封于鲁地,由于他要留在朝廷辅佐周王,不能亲自到封地去治理,所以就命令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去鲁地就封任职。伯禽前往鲁地就职之前,周公特意向他提了这几点告诫。
“君子不施其亲”:君子不要疏远自己的亲族。“施”是通假字,通“弛”。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君子不要让自己的大臣因不被重用而抱怨。“以”是任用的意思。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如果前朝官员没有做大逆不道的事,就不要放弃他们。“故旧”指前朝的官员。当时,商朝的统治被推翻以后,殷朝的六个贵族被归于鲁国,称作故旧。“大故”就是特别大逆不道的事,比如殴打、谋杀亲人等。
“无求备于一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完美的,用人用其长。这样,你身边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这段话所论述的次第,是从自己的亲人、亲族开始,到大臣,再到故旧,一层一层地往外推。每一层都有值得任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不要求全责备于一人,这样才能够团结更多的人。
继续下章: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注译:
八士:指八位有修养的贤达人士。
原文解析:
周代有八个有名的士人: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寡。
有感解读:
这一段讲了周朝的八个著名士人。这八个人现在很难考证。
其实,这句话也不一定是孔子讲的。《论语》是后来由孔子的学生、孔子学生的学生联合编的,所以文本中存在着大量跟孔子无关的话,甚至有的不是孔子说的也写“子曰”,这可能是回忆出现了偏差。
这是“微子篇”的最后一章,这章很少书籍有提及详细的解答,就不再论述了,内容也无从考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