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文/墨默
——题记,网络所见一百岁老人被人打由感而发
人生不过百年。对于凡夫俗子来讲追求长命是一种福气。人活到这个岁数是一种福气。
这个年纪应该是儿女绕膝,欢声笑语在耳畔萦绕。
老人,是我们家里最大的功臣,也是我们这个家的根!有他们才有我们这些后代,才有你。尤其是母亲,她们能被冠于“伟大”二字,实在厚重!我们要爱他们,敬他们,疼他们。
人生一世,生老病死爱别离。不要嫌弃他们老了不干净,腿脚不便麻烦。更应该拿他们当镜子,看自己的行为处事,为典范,观自己的后程,多思虑。
厚德载物,坤为先。女性是一个家的脉络,看似弱,实为重心。
我在这里希望大家爱人敬人。不止老人。敬老这是常事,不刻意强调,这是骨里的东西。爱出者爱返!爱人者人恒爱之!
写于,庚子年,戊子月,甲申日
(一)
老人
文/墨默
今天,跟朋友外出购物,路过一十字路口,有一群摆摊的人在那里吆喝。我恰好在一老奶奶身边走过,低头看了看她的菜,我一看是野菜,“苜蓿”。我又看了一眼她的面容,想起我那年迈的奶奶。这两年一到春天,她就会给我送野菜来,必有“香椿”。我平日对这些吃食上也不是多么的渴求,馋嘴。就在前几天,抓心挠肺的想吃点野菜,也就是“苜蓿”,做梦都在挖野菜。也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野菜团子,甚是想念,想吃到极点。我想给奶奶打电话,又犹豫了再三,不好意思麻烦她,又顾虑到诸多环境因素。我想着,怕是她老人家想我了,才在我这里引起诸多心愫和共鸣。心里暗暗念叨到。想到这里,对野菜这事也没那么馋饥了,慢慢抛之脑后。没想到今日,无意间遇见,也算上一种缘分。我回家的时候,还是路过那里,她还在。我遂蹲下,问她,“奶奶,您这苜蓿怎么买?”她说:“一斤五块钱。”说着,她拿起她旁边袋子里装的一大袋子苜蓿,说“这些十五块钱,有三斤,你全拿走,”我说“太多了,我吃不完,会坏的。”我看了看装的特别瓷实,我想这肯定不止三斤,又是十五块钱。这在超市里得卖多少钱?她听我这么说,又怕我不要了,连忙抓起一根,掐断给我看,她说“你看,很嫩的。”我说“您不要掐,我相信您,我会买的。”我说您给我装一斤吧,她给我装了一斤,我看着有点多,心想是不是超过了,这些菜平日三天都吃不完了,况且还是这种小叶子的小菜,很是细密,焯水出来很多的。她让她旁边一众买菜的其中一个称了一下,一斤多一点,她让我给她五块钱就可以了。就在付钱时,我说了一句事后我自己都觉得很傻的话,我说“奶奶您二维码了,我给您付钱”。她没有这个二维码,于是她向旁边那些买菜的大哥大姐们请求帮忙,说扫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的二维码上,回头把钱给她。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帮她这个举手之忙,问了几个妇人,她们都推辞,她又拉着我到一个中年男人面前让帮忙扫一下。那个男人,一边作出躲闪的动作,一边说,“我一天了我一颗菜都没买出去!”神色带有怨气和责怪。我在那一瞬间才明白他们这些人,为何如此苛刻!
此时是黄昏五点多,太阳还未落山,春天的一派景象,生机盎然,一切初新,有一副朦胧之美感。四周人声嘈杂,车流不息,微风拂柳。我站在那个路口心里有点酸涩。那老人,也不气不恼,脸上仍挂着笑容,请求再三,也不再请求。她面容长的白净,面相也不凌厉,虽上了年纪,身体看起来清爽硬朗,短短几分钟接触,像轻风,舒适柔软。我看出来他们这些人的用心,心中顿时有不喜,我心想我今天无论如何要拿她的菜,给她提口气。我对老人说,“您等一下,我去给您换五块钱现金”。我说着把她递在我手上的野菜还到她手上,她说“你拿着,你拿着去换钱。”我当时疑惑,她不怕我不付钱拿走吗?或者她怕我不要她的菜了?我为了让她安心,我就拎着野菜去马路对面换了五块钱。我拿了钱回来给老人,道了谢。临走,也看了一眼他们那些人姗姗然的表情。
我顿时就明白了,我这几年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他们为何那么的斤斤计较?那么的没有诚信在一些事情上,甚至毫无规则可言?你甚至用各种方式去感化他们,都换不回他们的那些良善?底层人生活的不易和艰辛造就这些心理,因为他们周围都是这样的人,随时随地都绕不开,所以时时刻刻得绷紧弦,准备“战斗”。
想到这些,我也释然了很多。喃喃自语到,“真是让你见识人性的一个好地方,磨练心性的一个好去处。”不由得念出,往日读到的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但也有人,身处地狱,遨游九天;有人身处骄奢华屋,心在地狱难以自收。
身为我,虽然看见了这世间的千姿百态,但却事事得接纳,不能有分别心,因为我要理解这一切,但又不能去放纵这一切,所以我用寥寥絮语记录下来了。
写于,壬寅年 甲辰月 乙未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