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朝到唐代,很多山水诗都包含着玄学佛学的理趣。比如唐代诗人常常把自己游赏山水林泉称为“独往”。
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篇·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岛,独往独来,是谓独有。”《列子·力命》也说:“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
这种独往独来是指在精神上独游于天地之间,不受任何外物阻碍的极高境界。
《淮南子·精神训》说:“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
意思是人如能坚守朴素自然的理念,其精神就会像蝉脱壳、蛇蜕皮那样,脱离形骸,轻举飞升到太清之中,进入冥冥之大道,这就是独往。后来逐渐被神仙道家坐实为游仙的行为。
如《抱朴子·论仙》把独往说成是在深山里修炼成道。由于这种修道和隐逸往往联系在一起。后世诗文中,关于“独往”也就有了两种使用语境:
• 一种专指道士修炼,唐代连僧人出家也可称独往;
• 另一种语境是表现隐居的心迹或行为。事实上,暂时地游憩于山林,也可以称独往。
“独往”一词,意为兴致来了每每独往,并且具体描写了这种独往的意趣:随着流水走到水尽头,便坐下来观看白云生起。水穷云生的景物变化是大自然的安排。同样,人的行和止也随水流云起,任其自然,说明无论是内心还是行迹同样都没有任何牵挂和障碍,这与《列子·力命》所说“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的境界相同。
随水流任意而行,与林叟谈笑而无还俗之期,正所谓“离群以独往”(《抱朴子·明本》)、“浩然得意”、“漱流忘味”(《抱朴子·辨问》)的玄趣。
与“独往”意义相关的还有“虚舟”一词。虚舟的含义非常丰富,既与“独往”相关,也有其独立的意蕴,而且也和“独往”一样,在山水诗中由理念转化为意境的创造。
“虚舟”一词源自《庄子·外篇·山木》:“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如果能处世无心,听任外物,自由自在地游于广漠太虚之境,那么即使被外物所触忤,也没有伤害了。
《庄子·杂篇·列御寇》又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意为自在遨游,像没有被缆索系住的船一样,这就是虚己而遨游的人。这段意思是强调人应当无欲无求,去除巧智,让自己心地空虚,就可以遨游于大自在之境。
综上可见独往着重于出入六合,自由遨游。而虚舟更侧重在人的心境虚空和不受羁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