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你把问题当成是一朵假花还是一片云?

你把问题当成是一朵假花还是一片云?

作者: 琳子21 | 来源:发表于2020-03-21 18:39 被阅读0次

《倚天屠龙记》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张无忌跟胡青牛学医术,后来他医治病人,方法一直都对,但就是没有效果。他百思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其中缘由:胡青牛的妻子一直偷偷地在病人的药中下毒。

这个情节印证了一种认知:一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是因为有人做了什么,在维持这个问题。

这个认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现在,请你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部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它的屏幕碎了,送到店里去修,换了个显示屏。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部手机还是原来的手机吗?

再过一段时间,摄像头坏了,再换一个摄像头。

手机还是这部手机。

后来又换听筒,换芯片……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零件都换一遍。

换到最后,我们认为这部手机还是这部手机。

但,假如从一开始,我们把所有要替换上去的零件拿过来,拼装成一部手机。

它是一部新手机还是旧手机呢?

你肯定会判断是新手机。

很明显,它和原来的那部手机是两部。

可是为什么之前的那部,即使我们把零件都换了个遍,你还以为是原来的手机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过程。

如果是一点一点地改变的话,我们的认识过程就有一定的连续性。

即便这个事物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发展,甚至变成和原来截然不同的样子。

我们的思维仍然会以为这个东西是原来的东西,一直都是。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挺新鲜的。

你可能会疑惑:有意思吗?这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的一种认知模式:发展观。

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发展观这个概念,它就是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但我们总把它当作一个哲学观点,现实生活中似乎用不上。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很多事物当作静止不变的东西加以认知。

这是我们大脑的识别模式。

这种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错误认知。

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想要帮忙。就把禾苗往上拔高一截。结果反而害了这些禾苗。

故事我们都熟悉。

其中的道理也简单。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人为什么会有揠苗助长的想法呢?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认知呢?

这个故事背后是这样的一种认知论:他认为禾苗已经停止生长了。

虽然理性上他可能知道,禾苗没有停止生长,只是长得慢而已。

但是缓慢的变化,他是看不到的。

他天天盯着禾苗,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静止不动的东西。

它和用塑料做的假花没有任何区别。

真的没有区别吗?

不是的。

给禾苗一段时间,十天半月后再去看它,就会发现:它肯定长高了。

就会发现:之前对它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身上。

特别是小孩身上。

如果是你身边的小孩,天天见他,你可能觉得他没有什么变化,好像也没有长。

但如果是你亲戚家的孩子,不经常见面,偶尔见一次,就会觉得天呐,是竹子吗?怎么长这么快啊。

在这里,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

人,动物,植物等都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以人为主体构成的家庭,公司,社会等,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但一朵假花,一块石头,一杯水,一台机器等,是没有生命的。

虽然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事物,也在变化。

但是以人的生命尺度来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是没有变化的。

因此,我们在构建发展观的时候,就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发展观。

意识到它们是有区别的,会进一步影响到我们之后的认知。

我们习惯认识无生命的对象。

因为它们是固定不变的。

除非我们对它做点什么,否则它会一直不变。

手机坏了,除非我们修理它,否则它一直是坏的。

但有生命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一个人感冒了,可能还没有去看医生,就已经好了。

如果有一个人的感冒一直不好,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做了一些事情,一直在维持着自己感冒的状态。

就像开头《倚天屠龙记》中的例子。

公园里的花草树造型优美,什么时候看都是整整齐齐。

但并不是把这个造型放在那里就不管了。

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所以就要有园丁定期修剪维护。

如果一段时间不修理,就会发现它们旁逸横斜,面目全非。

但如果这些花草是塑料做的,树木是石头雕刻的。

情况就不一样了。

除非有人特意改变它们的形状。

否则它们的造型可以保持很多年不变。

这就是差别。

对于有生命的对象来说,变化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会不变。

对于无生命的对象来说,不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会变化。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别,就会在看问题的时候,产生误解。

因为我们在认识上,会倾向于忽略那些有生命的对象,把有生命的对象当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所以这些有生命的对象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我要做点什么,问题才有变化呢?问题得由我想办法解决吧。

所以那个宋国人为什么会揠苗助长?

因为他把禾苗当成了一朵假花。

假花是无生命的,自己是不会变化的。

于是,他当然会想“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它才会改变”。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犯这种错误。

比如一个孩子不好好学习。

因为家长看不到他的变化,就很着急。

这时候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采用对无生命对象的认识:孩子有不好好学习这个问题,我必须得针对这个问题做点什么,他才会改。

不然他长大之后怎么办?

不然他老了之后会怎样?

如果他一直带着这个问题,那他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家长就会拼命地找办法帮孩子改正不好好学习这个缺点。

一个方法不行,换另一个方法。

可是,如果你用发展观的视角看这件事情,绝对不一样。

按照发展观,小孩不好好学习,喜欢玩游戏。

可是他的兴趣爱好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变化的。

因为他是有生命的。

他就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的。

但为什么这个自然的过程会被打断了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很多年沉迷于游戏?

因为:有人一直在做事情,帮着孩子维持这种状态。

就像园丁修剪花草帮助保持造型一样。

那么到底是谁在做这样的事情呢?

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

父母通常会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一个问题。

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改变。

于是他们要想办法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们的行为却赋予了这个问题无穷的动力。

他们和孩子斗智斗勇,结果反而“两败俱伤“。

其实他们什么都不做,问题可能会没办法长时间维持。

看到这些,父母可能会觉得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什么呀,难道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反而错了?

我什么事情都不做,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万一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的确有这种可能。

所以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

核心在于:要用发展观去看问题。

要为不同的对象构建不同的发展观。

做事要用巧劲,不要用蛮力。

要用发展观帮助我们看到孩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对方身上的资源,促成改变。

而不是只想当然地以为:只有自己做一点事情,对方才能改变一点。

那样自己累,对方也受限。

所以,如果你遇到与人有关的问题时,

不要把它当作一块石头,一朵假花。

把它当成一颗种子,一朵云。

只要给他们时间,就一定会发生变化。

如果,你发现它们长时间保持不变。

你就要去想一想:是谁,做了什么事情,维持它的不变?

相关文章

  • 你把问题当成是一朵假花还是一片云?

    《倚天屠龙记》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张无忌跟胡青牛学医术,后来他医治病人,方法一直都对,但就是没有效果。他百思不解,直...

  • 幻境

    你若把痛苦当成真实 那真实就是痛苦 你若把痛苦当成虚幻 那真实就是快乐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想痛苦还是想快乐 你自己...

  • 用什么证明我们来过

    女儿指着一朵假花问我:“妈妈,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说:“你摸一下。” “假的。” 女儿接着问:“假的花就是没有...

  • 孤独的自由

    你是孤独的,还是自由的? 云,一层一层,树,一颗一颗,花, 一朵一朵,草,一丛一丛,叶,一片 ...

  • 梦幻花

    天空,飘下一片云 地洞,掉落一朵花 云说, 我是游离的花; 花笑, 你是远走的我。 东野圭吾说,“梦...

  • 平凡的爱情

    你是一朵云儿, 我也是一朵云儿, 多情的风儿一吹, 把我们揉在了一起。 你是一片叶儿, 我也是一片叶儿, 多情的风...

  • 可不可以

    我可不可以把你当成一阵风, 当成一朵云, 当成一场不太大的晚春的雨? 当我沉闷时吹拂, 当我阴郁时照耀, 在世界枯...

  • 云、花和你(送给一个孩子)

    如果说你是一片云披着霞光飘在蓝天里可是你一不高兴云就开始哭泣了 如果说你是一朵花顶着露珠开在晨光里可是你一不高兴花...

  • 你就是独一无二的风景

    如果你是一片汪洋大海 又何必在乎别人把你看作涓涓小溪 如果你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又何必在意别人把你当成毫无新意的平地...

  • 如果把人群比作一片云 那么你就是其中最灵动的一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把问题当成是一朵假花还是一片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eu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