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偷懒了一下,没有写够一千字。我的借口是昨天看了《认知觉醒》一书,书中说到不要追求为打卡而打卡,这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反而坚持不久,昨天回家后特别累,写着写着就睡着了,脑子实在转不动了,所以就没有追求一千字。
阳明心学的100学习又开始,感觉特别开心。因为通过读、听课、练功服,能让自己心静了下来,通过观照、反省、提升,让自己可以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今天参加共读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徐硕学长、彦强学长也加入,共读室的气氛立刻不一样了。今天学习的是《答顾东桥书》,顾东桥来信给阳明先生说:“现在的学者,多把眼光放在外面,放在知识文辞上,而忘记了内在,忘记了内心的修炼,德性的提高,学习广博,却抓不住要领。先生提出的“诚“是医此病良方。先生回答说:“‘诚意‘之说是圣人教人用功的第一要义而。
那到底怎么才是诚意呢?就是诚于自己的良知,不欺良知,不伪。具体怎么落实呢?每做一件事,问自己内心,我诚于良知了吗,然后再去行动。
第二则,顾东桥提出了大家对阳明心学的怀疑。这时阳明先生指出,一要有求为圣人之志,二要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这也是告诫我们这些学习者,立志,实践。
第三则,顾提出知行的功夫次第不能没有先后之差。阳明先生通过一些实例说明,知行之为合一并进。
第四则是今天学习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是知,什么是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就是说知已经融入生命,这样就是行了。行之明觉精察,也就是说行是带着觉察的,而不是茫茫荡荡的做。
知行功夫本不可分离,是一体的,由于后来学者分作两截用功,把知行分开了。
在这里感觉知更像是思维方式,或者是各种观念。这是行背后的支撑。分析每一个行的背后是知,有什么样的知就有什么样的行,浅知浅行,深知深行。所以知难行易。怎么突破知呢?知的背后是心,所以明心静心,在心上用功,大致良知,就能深知深行,甚至是正知正行。有时,看上去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可是行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这些看上去知道的道理,只是标签式的挂在嘴边,没有融在自己生命里,成为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没有真切笃实。所以行不出来。所以我们观照时,还可以反观自己行为,从行为追寻背后的知,这样就认清了自己。
刚才听课感觉挺明白的,可是整理时,反而拘谨于教材,开始抠字眼,这样就陷到文辞之中,越穿越糊涂了。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死的,不能进行周转,不能为生命服务,所以明天要继续记录,把这部分融会贯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