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游戏可是个重要角色。小时候,和父母的游戏、和玩具的游戏、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无尽的乐趣,孩子在游戏中长大了。然而,伴随着成长,电脑游戏、手机游戏进入到孩子生活的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博弈”开始了。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面对孩子对游戏的“热恋”都有过同样的不安和焦虑。因为游戏,原本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亮起了红灯…
今天听了戴老师讲的《为什么孩子会沉迷于游戏》的课件,我想起了戴老师在“能量智慧”课上曾告诉过家长们:多向游戏学学!今天,终于知道要向游戏学些什么了!
1.它“懂”孩子。为了让孩子“迷”上自己,游戏做了很多的功课,它收集孩子的数据并深入研究分析,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喜好、意愿度,设计的款款游戏都精准的抓着孩子的心。它对孩子的了解比父母要精准的多,直达孩子心底需求。所谓“爱他,就是给他所需,而非如我所愿”,游戏做到了。它超越了父母。
2.它能给孩子成就感、价值感。“英雄”的角色代入、高远的目标,让孩子斗志昂扬;团队作战的智慧,让孩子体验到生死情谊,以及威难之际的豪迈担当;无论闯关成败对孩子永恒地肯定,给孩子坚定无比的自信,让孩子无论如何都能拥有毫不停顿一鼓作气向终极目标迈进的勇气和执着。等等。游戏是虚拟的,但感觉是真实的。与其说,是孩子沉迷游戏,倒不如说,孩子是迷恋这种”爱和归属”的感觉,孩子在游戏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心理营养”。
3.规则的“暖洋洋”。为什么这么说呢?平时,家长也给孩子“立规则”,但这些规则更多的是“限制”,脱离了孩子的感受,何况,所谓的规则是对孩子,父母随意“破框”的行为比比皆是;另外,父母执行规则“随心所欲”,有时“心太软”,就会对孩子说“要不今天就这样吧,下次就不许了啊!”孩子探不到规则的底线,很不安的!但游戏中的规则,清晰,明确,孩子们明白界限在哪里,方向在哪里,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自己能要的,什么是自己可以要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要的,自己能做的不能做的,都是了了分明,它一路保护孩子们不偏离、不侵扰,保护着每一位游戏者朝着目标迈进。孩子们感受着规则中的自由,相比于现实生活中父母脱离孩子感受所立规则的“冷冰冰”,游戏规则更显“暖洋洋”。
4.“智慧”的回应。一是目标的引导。它把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难度渐增的细小目标,既容易实现,又能增上孩子们闯关的信心和热情;而且,完成小目标后,片刻也不停留,一鼓作气攻下最终目标。二是“八大智慧”的纯熟运用。游戏给孩子的表扬、鼓励、奖励、赞美总是那么及时适时,它没有批评、指责、埋怨,相比于家长,游戏似乎更会“爱”我们的孩子。
游戏这么多“好”,比起父母可是“有趣”多了,孩子怎能不被它吸引呢?而想要从游戏那里“夺回”我们的孩子,就需要向游戏学习:
学习好好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我们能够比游戏更能给到孩子想要的美好的感觉,游戏是不会”夺走”孩子的心的,即便“玩”,也只是玩玩而已。因为“人永远比游戏更有趣”。
学习如何和孩子“立规则”,一是让孩子感受到规则不是来限制自己的,而是来帮助自己更好的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二是父母一定要“说话算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以自己不遵守却以家长的“威压耍横”,单方面强制孩子,达成父母自己的想要;三是规则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要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心软妥协”,而是要让规则像一堵墙一样“立”在那里,孩子自动就知道要绕着走,否则会撞伤自己;四是执行规则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
学习戴老师讲的“八大智慧”并踏实修行,智慧地引领孩子日常的玩耍、学习、生活,做一个有趣的父母,让读书这件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觉联接。戴老师告诉我们:游戏不是原罪,哪怕没有游戏,也会有电视、网络、追星等等。游戏只是一个“相”而已,它是亲子互动一面镜子,精准的照映着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能量和智慧。
“没有谁可以毁掉一代人,唯有他的上一代。”戴老师的教诲,向各位家长敲响了家庭教育的警钟,家长们深刻地内观反省,积极的闻思修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