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难度:5.5星,是本书到此为止少有的非讨论英语语言现象的章节。
在第二章第三节中,作者平克选择了另一个靶子来批判,那就是“语言决定论”。他也将其称作沃尔夫主义,或是新沃尔夫主义。
在20世纪70年代,语言决定论风靡一时,到了90年代,心理学史上的认知革命使得语言对概念的影响显得微不足道,而最近,沃尔夫主义有新兴的趋势,因此被称作新沃尔夫主义。
作者强烈批判沃尔夫主义。认为这些行为主义者希望用语言这个的具体应答取代“信仰”之类的空洞概念。让语言获得精神上空间的高度。
对于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这个说法,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想象。按照通常的学术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将其转述为一些比较明确的表述,再细分为分论题,最后用例子来证明。
主张1:根据语言决定论的观点,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就是(等同于)思想的语言,或者至少在主要方面构造了思想的语言。
也就是说,语言决定人的思想体现为,我们只能用语言进行思想,语言之外没有任何思想。作者并不否认语言可以影响思想,但是否认特定的语言会让人失去特定方面的思考能力。弱化的沃尔夫理论不值得讨论,因为几乎是常识,只有强势的沃尔夫理论才是错误的。
反驳:语言与现实的因果颠倒。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词比英语多得多,有人借此认为正是爱斯基摩人语言上这种描述词多,导致了他们有更强的识别雪的能力。这显然是颠倒因果。
之后作者列举了8条沃尔夫假说,并一一批驳
假说1 语言影响思想,因为人们的多数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和交流获得的。
反驳1:不需要反驳,正确。
假说2:2.比上述观点略微有趣的主张是,句子除了简单地传达“谁为谁做了什么”之外,还可以对事件进行框架,影响人们对该事件的识解方式。
反驳2:不需要反驳,正确。语言中暗含的“框架”,也就是隐藏信息,是作者承认的,也是本书之前章节和之后章节着重需要讨论的内容。这些隐藏信息早就被发现并用到修辞和劝导中了。
但是作者认为隐藏信息虽然可以蒙混一时,但却并不起决定作用。。在除了说话者的言语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可以作为参考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被说话者框架事情的方式所征服,就像我们可能被虚假的目击报告所欺骗一样。
这里的分析将证词中的信息与语言“框架”携带的隐藏信息等量齐观,我认为很有意义,它让我们在讨论语言和内容时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隐藏信息(框架)和语句表达的显性信息都是信息。
不过这里的反驳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日常大多数时候并不能保证信息摄取充足。
假说3:一种语言的词语量反映的是该语言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和考虑的事情。
反驳3:这里作者用了前面提到的因果倒置来反驳。但从假说的内容上来看,“语言反映生活需求”并不是作者要反驳的内容。只能怀疑是翻译出错了。这里的“反映”或许该翻译为“决定”,但也懒得查英文原著了。道理是明确的,我们生活中需要对一些事物做细分时,才会发明语言进行细分,而非因为有语言才有了细分的能力。
如果一个普通人对鸟类观察毫无兴趣,而被迫学一堆具体鸟的名称,那大概率是会忘记而非应用。作者称在一些类似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学习某些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某些英语知识”。
假说4:既然语言是通过唤起含义而起作用的,而且含义与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看到和推断)得来的思想紧密相连,那么如果一个人松散地利用“语言”这个词来指称含义,而不是直接使用实际的单词、短语和组成语言的结构来指称含义,于是,基于定义,我们可以说语言影响思想——即语言“就是”思想。
反驳4:作者认为这几乎不值得反驳。至少,我们可以把语言是进行思想的媒介。只用语言思想不表明只能用语言思想。而且我认为不值得反驳的原因在于,这种推理太粗糙和跳跃了。我们的思想或许有些时候不能简单还原为识别-含义-推断这种简单的步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