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5.当人们考虑一个实体时,名字是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在人们不知道关于事物的其他信息时,名字本身已经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反驳5:但这种影响一旦有了其他信息加入,就显得并不起眼了。
假说6.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必须具备存储计算中间产品的功能。
平克认为这是比较有趣的一个假说。“缓存”的现象,在电脑中和生活中都能见到,在处理复杂信息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一种“中间物”来调动自己的记忆。比如记单词时候的默念,算数学时候的演算纸,写作文时候的大纲等等。心理学上这叫“工作记忆”,其中最活跃的方式分别是“心智意象”和“内部语言片段”,简而言之,就是视觉的和听觉的两种。
另外,人们在日常语言中,使用的简称,统称,术语等表达方式也能起到“缓存”的作用,成为一种简化的信息和调取记忆的方式。
“也就是说,当一个概念被赋予了名称后,它就额外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可激活性和可操作性。”命名,这个过程是神奇的,一旦有了名字,便似乎有了特殊的地位。
反驳5:平克声称,这是沃尔夫假说中唯一“有点儿可信而又不那么无聊透顶的版本。”但这谈不上语言决定,首先还是那个因果关系,人们发明一些概念方便记忆和使用,这是基于实践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被语言决定的。另外一点反驳主要是针对“内部语言现象”这个部分进行的。
许多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的心智针对数字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模糊判断,一个是准确判断。准确判断能处理的最多不过3或4个个体。大部分时候人们计算时都要借助特定的计算方法。比如大数的乘法,除法运算,我们都要借助纸笔演算进行。而不借助纸笔的部分,往往通过默念或一些口诀进行,如九九乘法表。
有实验表明,人们估算时,大脑负责空间认知的区域活跃,进行精确计算时,语言相关区域活跃。
但作者认为这种借助语言的计算,其实与我们平时用的语言并无关系,那只是些语言碎片,声音片段而已。九九乘法表并不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声音,还有句法,概念结构等等。
也有实验证明,大脑损伤,语言能力严重受损的病人,也能做代数计算。
假说7.任何语言的使用者在构思或理解语句时都不得不留心世界的某些方面。
这句话过于抽象,但其实表达的事情很明显,也很有趣,就是不同的语言结构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有些语言对时态要求很严格,如英语德语等,有些语言就不太在意,如汉语。再比如,据我观察,与英语相比,汉语对亲戚的称呼会特别细致,叔叔,伯伯,舅舅,姑父等等,在英文里都是uncle。其实这也算是爱斯基摩雪的句法版本。
反驳7:作者认为这虽然是一种习惯,但还构不成影响人们思维的级别,至多是一种敏感度的区别。如果人们需要,即使自己的语言不能轻松表达,还是会用复杂点的方式描述清楚的。反而有些语言现象固化了人的思维,让人们在这些方面特别不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