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工具:
-
小步子原理
可以做的是什么?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刻我们对自己行动的掌控,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创造。 -
场的力量:在身边养一个“场”
自卑和焦虑感,给自己养一个赋能场——读书会
亲密关系滋养场——周末约会
认知升级学习场——书籍、交谈
读书的场——书房10分钟
与好朋友分享生活的喜悦——积极反馈 -
X光片:爱与惧的澄清
工作中的爱是给予自我信任,惧的是自己积累不够,着急忙慌应对,并没有了解对方真正的爱与恨。(知道自己不知道,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
心理舒适区(熟悉的应对方式带给我们的掌控感)改变:解构-重构-行动/接纳
对亲密关系没有安全感:小铃铛
小铃铛出现了
觉察,体验
新的视角去“构建/想象/信任”安全的关系
小铃铛离开了
思维的进化
-
错误思维方式:停止自我探索的阻力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我很强”的假设)
应该思维:执念/模仿(认知单薄)
绝对化思维:错误归因、习得性无助(“我很弱”的假设) -
创造性思维:持续行动的张力
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如何,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梳理怎样的目标。 -
控制的两分法:控制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顺其自然。
-
正念:描述性、非评判;具体化技术;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
态度:爱、关心、认同(冷漠、戒备、拒绝)??
发展关系中的角色:很多可能的自我都是关系的结果
-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1)对方把我们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2) 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角色有问题。(3)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言语上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
关系中的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
谁的错?
都是你的错:个体视角的因果观,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承担自己的责任】
都是我的错:觉得自己很重要,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边界感】、【课题分离】 -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世界和他人都围绕我们的需要来运转【聚光灯效应】
他人阶段: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顺从or反抗)、难以忍受差异【放弃自主选择】
独立阶段:遵循内心的规则行事,而不是他人的态度
走出人生瓶颈: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逆境也是新机会
用变化的视角,我还能如何看待这个事件?我还能以何种方式来处理和应对这个问题?
结束的解读:环境的结束、身份的结束、目标的结束、新的开始、
期待的分解:事情的期待、人的期待
如何面对结束:承认损失、哀悼、迷茫、失声痛哭,然后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暂时我们还看不到未来。
自我成长的英雄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