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27号,到北京后的第三天。今天我们去颐和园,依然带着宝宝,天气依然很热。
北宫门入口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爷爷抱着宝宝,宝宝戴橘红色帽子。苏州街
进了北宫门,第一个景点是苏州街。因为要买小门票,因为大中午太阳太火辣,因为还抱着宝宝,还因为我们从苏州来,周先生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只在桥上看了几眼。
走上苏州街桥。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这是个三孔长桥。所以有些人就称它长桥或者三孔桥。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它位于后溪河中部,北面是北宫门,南面是“慈福”牌楼,两侧是买卖街的商铺。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站在桥上看苏州买卖街。
往东看。蓝天白云绿水,水上游船悠哉,南街背阴北街朝阳,游人往来其间如穿行于画中。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往西看。湛蓝的天空几无一丝浮云,南街背阴处游人如织,北街临水三五游船或泊于岸边或浮泛河心。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慈福牌楼
往南向上走,是慈福牌楼,寓意获得慈悲之福。
这是位于北宫门内苏州桥南端的一座四柱三门七楼不出头式下有汉白玉夹柱石的木牌楼。北额题:“慈福”,南额题:“慧因”,称为“慈福牌楼”。
原先须弥灵境佛殿前有东、西、北三座牌楼,东牌楼两额分别为“梅林”、“莲界”,西牌楼两额分别为“梵天”、“宝地”,北牌楼即现“慈福牌楼”。三座牌楼都被英法联军焚毁。现有的慈福牌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按原样在原址上重建的。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牌楼下尽是游人。在东侧台阶上找了个地方让宝宝坐下,宝宝怕蚂蚁咬屁屁,我把帽子拿下来给她垫上,终于安心落座。
喝了一杯酸奶,哄着吃了几口面包,宝宝说:“我要直接喝酸奶,我不要吃一口面包喝一口酸奶。”
四大部洲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整体看。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前面空阔的平台原是须弥灵境殿。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原建筑图四大部洲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
按照从下至上排列有序的建筑群体,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包括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台等19座古建筑。
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
香岩宗印之阁原本是三层高阁,造型极具特色,有一大四小五个庑殿式尖顶,东、西、南三面墙身为西藏风格“盲窗”样式,阁中有与须弥灵境阁同样的雕塑和装饰。
后三层阁楼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单层建筑,殿中供奉着三世佛,十八罗汉像分列左右。
宝宝和爷爷宝宝情绪不高,一开口就是“奶奶抱抱,我不要被爷爷抱”。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香岩宗印之阁内的三世尊佛。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阿弥陀佛大殿内不见周先生和宝宝,匆忙拍了三世佛,那个主宰娑婆世界的释加牟尼拍得一点也不清楚竟不知道。
一路寻找一路追赶一路匆忙拍照,什么四大洲、八小洲、日台月台、红绿白黑四喇嘛塔,哪跟哪浑然不知。
心中不住感叹美啊妙啊不可言。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攀登北俱芦洲,台阶高而陡。就这个叫北俱芦洲的也是回来以后研究出来的。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为了赶时间去追赶宝宝和爷爷,在北俱芦洲前,我把手机东西南北地随便晃了几晃,不过风景真是这边独好。
这里有一点说错了。建筑坐南朝北,我面北背南,南边的应该是拍不到的。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登上北俱芦洲,蹭了个导游,听了几耳朵。
远处天山山脉导游指着东北处的一带远山说,那就是天山山脉。
红房子,中央党校导游又指着西北很远处的一片红房子说,那是中央党校。
智慧海
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人群中看到了宝宝和爷爷,心里小激动,半天不见宝宝不知道哭闹成哪样。不要被爷爷抱的宝宝,在陌生的人群中也只有依靠爷爷了。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智慧海前后逼仄,拍照的效果就这样了。关键是技术不咋的。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从智慧海后面的山路下山。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下山路上眺望昆明湖。
宿云檐城关
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没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可控制西如意门一带,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一东一西,一文一武,象征着文治武功,文武双全。
绕到城关南,一眼望去一片空阔。周围这馆那阁看看,一转身,一座漂亮的牌楼就在眼前。
荇桥及其牌楼
顾不得拍照,先给宝宝找个歇脚遮阴的地方,赶紧上了桥。
荇桥位于颐和园内万字河上。
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为棱柱样式,雕工精美。棱柱上层雕成建筑斗拱之样式,斗拱之上各立一汉白玉石狮。石狮形态威猛,造型朴拙,形神逼真,为颐和园诸多亭桥中最精美者。
荇桥荇桥上往南,可近观石舫,远眺昆明湖胜景。
桥南石舫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往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宿云檐城关就在高树掩映之中。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荇桥东西各有三间四柱牌楼一座。
牌楼之上有乾隆皇帝手书对于荇桥景色之描写:东部牌楼题“蔚翠”“霏香”,西侧牌楼题“烟屿”“云岩”。两侧牌楼青石台基,正脊吻兽。与荇桥相对,尺度合宜,造型精美。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把宝宝拉到牌楼下阴凉处拍照,宝宝还算配合,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我要喝酸奶,我要直接喝酸奶。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 北京一周之颐和园(上)如果不走上荇桥,如果没有站在荇桥上举目四望,今天的颐和园游可能就因为天热和宝宝的吵闹而匆匆结束了。
别着急,更多美景在后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