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春雪
最近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生那么长,却又那么短,有一些时刻,心里凝聚出这样的感慨。
最初章节的惆怅和无法抑制的压抑痛苦,仿佛看见暮年的她穿梭在医院之间。平生对医院的恐惧和害怕,不是一丁点儿,挥之不去,却又奈之如何的无能为力,顷刻间在心里徘徊,只能眼睁睁地希望着一切都会好转。她的文字,惆怅,痛苦,孤寂,深意缠绵的笔锋,一点点地将怀念渗透。仿佛平淡,又无法忽视。
牛津求学的一段,温馨祥和的画面,我深知此生也无缘去感受。她本身已是光环倾照,在我的心中。在这一段文字中,不,整片都是,她以平凡的姿态,就好像是邻家阿姨,在和你拉家常,讲述着她的青春,梦想,家庭,唯独事业,寥寥几笔,最初的最初,只是感受到,陪读,以及一位初为人母的母亲,陪伴幼儿的欢喜和忙乱。
住院生女,他做了许多“坏事”,打翻墨水瓶,染了桌布;砸了台灯;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她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不要紧......”而后来真的全都修好。由衷地钦佩,原来,还可以如此。
家庭生活的点滴中,她对于他的仰慕与钦佩,在字里行间,跃入眼帘。特别是两年后,女儿初见他的陌生,可是他的一句耳语,从此,父女情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想象着这个画面,为之动容。
她也有家长里短,妯娌婆媳,各种纷杂的关系,可是她始终宽以待人,平凡处之,徜徉在她的文字中,漂泊的艰辛,最初无法家人团聚的那些遗憾无奈,却都被她自己的思考,女儿的欢笑,丈夫的大智慧所代替。不由得想起自己,想起身边许多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出生,改变了多少家庭原来的和谐或者不和谐的格局,促生了多少只多不少的家庭矛盾,夫妻,婆媳,还有那许多未知的矛盾。
他们也曾有过争吵,只因一个法文单词的读音,最终,获胜的她并不觉得开心,感觉吵架很无趣。至此夫妻有了约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后来却是有了更好的方法。
最开始读这一段,只是佩服,后来又重读,却是说不出的钦佩与感激。成长的道路漫长而又无奈,多少次,我们以为自己下定决心可以这么做,可是事实上,我们一而再再二三地犯着同一个错误,更为可悲的是,往往还不自知,冷不丁地用着从来不知悔改的毛病互相争执,互相埋怨,怨气丛生,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正好与朋友相约书店,与她分享这一段,以及文中他一句耳语,父女从此“好哥们”的一段。因她常常因婆媳,父子关系而分外困扰。有些感慨,也许,我们的见识,我们的生活的局限,决定着我们的眼界,我们的格局。原地踏步的困扰,我们浑然不知怎样去走出怪圈。
回婆婆家,听到妯娌话家常那段,小小的女儿并不言语,出门后和她说起。她惊讶于女儿的观察力,而我内心里,深深地感动,父母对于子女的潜移默化。从来都知道,说教再多,不如行动如此,却常常言不由衷,忍不住叨叨絮絮。
一字一句中,没有我曾经仰望的那么渴望不可及的距离,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满满的都是最质朴的经历和最深入人心的大智慧。
读他们仨,更是在读人生的相处之道,处世之道,生活之道。
一生那么长,时光那么短,且行且珍惜。
无戒21天挑战营第1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