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五花八门自画像
当英国骗子遭遇熊孩子
相信每个来到英国的华人都接到过形形色色的诈骗电话,我也不例外。
刚来英国不久,就接到过一个陌生来电,浓浓印度口音直接冲着我说“You had a car accident”!一时间弄得我摸不着头脑。虽然我本人不开车,但毕竟家里有人开车,接到这样的电话不免思维发散,担心这担心那的。
这类电话轻者想骗取保险索赔的生意、兜售新保险,重者骗取你的个人身份及银行信息, 危害不小。
进入6年级后,女儿班上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开始有了手机, 方便开始独立上学/回家的孩子随时与父母保持联系。
骗子团伙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小屁孩的号码。
一天,班上一个女孩接到了类似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冲着11岁小姑娘说“You had a car accident”, 然后絮絮叨叨一阵。没想到这个小姑娘一直是班上有名的伶牙利嘴毒舌女王,人小志气大,不但没被吓着,还将计就计,若有所思地说了句"Oh, yes ", 接着话茬就天马行空,滔滔不觉地编撰起来自己的车祸经历:
“一个月前,我和妈妈到伊朗去看望一个远房表哥。我们开着红色法拉利在德黑兰街头逛街。 当我们刚把车停在一个商场外,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炸弹。我们赶快从停车场跑开了。没过多久,炸弹就引爆,我们的法拉利也被完全报废了”。小姑娘意犹未尽,还想继续深编这个故事,电话那头的人早已懵了,觉得形势不妙,应付了句“OK”,赶紧把电话挂了。
后来班上许多孩子都接到过类似的骚扰诈骗电话。于是几个熊孩子聚在一起,表示很气愤,商量合计要整蛊报复下这些骗子。
一个男孩按着骗子电话回拨过去:“I love bacon(我喜欢培根)”。电话那头说:“我们是卖保险的,不卖食物”。熊孩子就当没听见,和尚念经般重复“Bacon,Bacon,Bacon,Bacon........”, 一直到对方挂电话。然后大伙一阵狂笑。
一个善于演戏的女孩也按着骗子电话打过去,她装成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沙哑缓慢地说“我想点汉堡”。电话那头的人虽然刚被恶搞,遇到糊涂老太太也不敢太造次,仍然一板一眼回复说:“我们是卖保险的,不卖食物”。没想到女孩马上变声女巫,冲着话筒咆哮"快给我汉堡!!!”。电话那头的人忙不迭地把电话挂掉。
看来即便是职业骗子,遇到一群爱恶作剧的熊孩子,也只有自认倒霉。
巧用“种族”的熊孩子
种族在英国,特别是伦敦,是现实的存在:在伦敦的任何一个公共场合,你都能发现各色人种。有数据称伦敦50%的人口为非英国白人。即便如此,总的来说,英国还是一个白人文化为主导的法制社会,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族能够比较和谐、平等相处。
女儿所在小学是天主教小学,白人孩子占绝大多数,亚洲及其他有色人种很少。虽然学校教育宣传种族包容,但熊孩子们玩闹的时候,哪里顾得了政治正确。种族、国籍都会被利用来作为取笑对方的工具。
特别是从5年级开始流行起“Roasting and Reckoning”(语言攻击及嘲笑)的游戏,小孩子们就更肆无忌惮,基本上都按着对方的“软肋”下手,各种难听的,侮辱性语言恨不得真把对方烤焦。好在孩子们本身心无芥蒂,所以偶尔有关种族的揶揄玩笑,也并不会形成孩子间的隔阂。
女儿因为是班上唯一的中国人,因此被同学拿她的中国身份开玩笑也是见多不怪。一般她是能反击就反击,不能反击就报告老师,总之绝不姑息迁就。
而班上一个男孩则反起而行之,他凭着自己一半的黎巴嫩血统,时常扮演“受害者”角色,动不动就给别人贴上“种族歧视”的标签,把这个“弱势”身份当成了攻击他人的尚方宝剑。
这个男孩的母亲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父亲是英国出生的黎巴嫩移民二代。但在他口里,英国血统只字不提,永远强调自己的黎巴嫩血统。
他也一直很调皮顽劣,与班上其它男孩时不时有冲突,甚至大打出手。而他的口头禅总是 “You did this to me because I am Lebanese(你这样对我就是因为我是黎巴嫩人)”。班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他贴过这个标签。
一位来实习的老师因为在课堂上没给他机会回答问题,他也认为是老师歧视他黎巴嫩人身份,还去校长那里告了一状。
最可笑的是,三年级时他追班上的一个女孩(这个年龄的“追”真是可以按字面理解,就是天天追着小姑娘在操场上跑),结果女孩很“礼貌”地拒绝了他:“XXX, I don't like you because you are not my type(我不喜欢你,因为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他当场就哇哇大哭:“你不喜欢我,就是因为我是黎巴嫩人”。小姑娘无言以对, 赶快跑开。
英语有一个词叫做“Passive aggressiveness(被动的进攻性)”。这个孩子无疑看起来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他的这个招数不知道是从哪儿学来的,但时不时还很管用,吓着了不少同学。
说起英国熊孩子的趣事还真是不少:爱提让人啼笑皆非的傻问题,闹出愚蠢的笑话和鼓捣出各种恶作剧。尽管人小,熊孩子们都是自信满满,一副十足的主人翁架势。
记得女儿小时候一天睡醒对我说:“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好有趣的梦!我梦到一个星球上全是糖果,而且这个星球全部由小孩子管理,大人和机器人被训练来做各种劳动和工作。”我听完后觉得很可笑,问她“这就是你的梦想星球吧”, 她点头。 我脱口而出“小孩子们太邪恶了!”
与传统教育认为小孩子白纸一张不同,小孩子作为人类的后代,打出生起就具有“亦正亦邪”的基因。而教育的过程是让小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向,管理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扬善避恶的目的。
英国的整体社会文化对儿童及未成年人都非常关注与保护,孩子们都能遵循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长。但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可能对小孩子们的恶习约束不够, 近几年来英国社会的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
在英国,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说法:比恐怖分子更可怕的是英国青少年。严格来说女儿班上那些10-11岁孩子还只能算是少年(preteen),但爱惹事捣乱的做派已初见端倪,等真变成teenager, 破坏力真不可想象。
在这里生活的许多华人都有被青少年骚扰的经历,轻则乱扔东西,重则哄抢物品。细究起来这大概和这个年龄阶段的荷尔蒙过剩,以及英国教育极少对小孩施行严厉的惩罚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