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渊栋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781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要自律。这是最基本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无法走出自己的路。
像说到要做到,
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勤奋努力,这些都是重要的。
接下来要跳出舒适区。
举个例子,勤奋本来就是舒适区的一种。“勤能补拙”这个词是很好的,首先它说明现在处于“拙”的状态中,需要继续努力;其次,勤只能用来“补”拙,而不能让拙变巧,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勤奋是一种惶惶然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足的状态,勤奋意味着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救,别人干八小时就够了,自己得花十几个小时才能赶上。这种状态是不长久的,碰到出些小毛小病,或者家里有事,那就补不过来,就要掉队了。勤奋的用处是试错,是让自己在落后时可以多花点时间找到正确的方法,以达到和别人相当甚至更高的效率,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别人是科班出身,我半路杀进来,当然要多花时间去补;别人学习效率高,我的效率不高,于是得要多花点时间去探索更好的方法。
勤奋是暂态,它最终目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及时补上以离开这个状态,而不是以一直维持这个状态为荣。
不能按部就班,要随时作好把棋盘翻过来的准备,世事变化很快,以前的所有努力,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辛劳,全都是沉没成本,在必要时候都需要扔掉的,或许做了很多年方向A,时势告诉你情况不妙,要换成方向B,那就得坚决换。以前或许这个不常见,但是以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干了十年方向A,人工智能把方向A吃掉了,然后马上转做方向B,做了五年,人工智能再把B吃掉,然后继续,如此往复。很多时候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靠滴水穿石的功夫,今天长进一点,明天长进一点,跟着领域一起变,若是一个人跑得比别人快,他就会在市场上稀缺并因此获得相对的安全。做研究的人都习惯这个,每天看新东西,每天打开思路,时刻承认自己老旧了几个月或者几周,马上拍拍屁股跟上。学会了这些再去教徒弟是饿不死师傅的,反而让师傅变得更厉害,因为师傅主动跳出来接受打脸,学得比徒弟快。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比较难,特别是一直顺风顺水的。但若是一直不敢看外面的世界,那迟早有一天会被逼进去面对。与其被逼,不如提早一些主动跳进去。历史无数次以血的教训告诉了大家,适者生存乃永恒之铁律,人类在千万物种中杀出血路成为地球的主宰,也必将背负着这样的命运走向未来。一个人逃避,这个人会被淘汰,一个领域逃避,这个领域会被淘汰,一个国家逃避,这个国家就会被淘汰。
任何时候,自己一定是有错的,最可怕的不是自己错了,而是不知道自己哪里错,并且在错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如果周围有厉害的同事,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碰上了随便讨论两句,就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足,暗地里记下马上回去补。为此,主动发言积极讨论是很重要的,思维有碰撞才知道问题在哪里。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一直在悬崖边上走,也许之前走得还行,但那都过去了,下一步随时有可能踏进崖边的泥地即将摔倒。
踏错了不要紧,及时发现自己错了收脚就行;怕的是一直走安稳的道,连悬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
前辈和老师们说的话,也非常有可能是错的,而身为后辈的我们,大任在于如何找出他们的错误来。找出了的话,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而自信,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磨练出来的——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同?因为选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再往上走,主次是要分清的。重要的要抓牢,不重要的要放手。
有人读过很多文章看过很多书,勤勉自律好学爱问样样不缺,但门门都不精;有人事事亲为,务求完美,大事上往往把握不了。
短木板理论是有问题的,
大部分岗位不需要全才,要的是一专多能,要的是某方向很牛非常牛,
相同程度的可以掰指头数过来,其它的过线就行,甚至不达标也无人关心。如果你不是专家,高薪聘请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专家,求全责备没有意义。人一天只有24小时,所以知道哪里要放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没有牺牲就没有得到,要得到就得付出代价,事前权衡利弊,事后愿赌服输。输了不要紧,再来一次。当然在现实中并没有那么惨烈的权衡,而往往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就向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这时候主要的阻力,就在于登顶之难而非选择之痛。然而,即便生于风平浪静的和平年代,觉悟依然要有,或许将来有一天,得要做出这样的决断。
最后,不要在优越感中停止自己的脚步。
名利于人最可怕的莫过于此,分明刚刚启程,但欢呼声让你觉得已然冲线,
本来要万里长征,却变成了百米短跑,接受完了鲜花之后,就再也看不见远处的风景。其实境界到了或是未到,只有自己知道。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鼓掌的是别人,度化的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