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谈写作读书
名作的诞生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名作的诞生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 林颜卿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4:54 被阅读102次

    名作的诞生

    ——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言有君,事有宗。写作要有明确的构思立意,更要有魄力与胆略,即文胆。

    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名在其文胆。

    胆在哪里?胆在标题。罗森塔尔以“没有新闻”为新闻标题,胆真大。这是在迎击新闻受众的阅读期待,这是在挑战新闻作手的写作规范。你能想象《纽约时报》的头版或二版上大号字体“华盛顿没有什么新闻”的赫然吗?你能想象一个人在高考考场上落笔成题“写不出的高考作文”吗?你能想象新闻业界的轩然大波吗?你能想象阅卷老师的愤怒或轻蔑吗?大多数人是不会想不敢想的。

    胆在哪里?胆在导语。罗森塔尔在写完标准的消息头“波兰布热金卡电”之后,像忽悠老实人一样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只一“某种意义”,就颠覆了新闻的语体要求。新闻要真实,消息要准确。而表达怎么能这样抬杠?这种不讲规矩的词法,让天下亦步亦趋的文士们情何以堪?

    胆就在这里。罗森塔尔通过文章的标题和导语,通过贯穿全文的“这里没有什么新闻”诚实道白,毫无顾忌地把固化的新闻文体枷锁打破了,从而获得了整个新闻世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新闻为新闻,斯非新闻矣!罗森塔尔看似抬杠新闻,其实合道而行。

    文胆之后,就是文章之道。道在哪里?道在有无相生。“我实在无话可说”,竟写出了《记念刘和珍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因为看山山空,所以有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既不举杯,也不邀约,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化大漠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才觉悟心所安处,“也是水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布热津卡)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都是事实,可以写的。——但是,凡正常的人,谁会把阳光明媚、白杨起舞、儿童游戏视为新闻?至于猎奇者,就更不会了——这又不是狗咬人,更不是人咬狗。但这是一般人的表达困境,而作者恰恰是在这“没有”与否定之中,生成了核心的表达意图:表达自己的使命感,表达自己的不安,表达自己对此恐怖邪恶杀人者、杀人场的诅咒,表达自己对遇难者的敬意与祷告:“不使自己忘记过去”,“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太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多像巴金,如果不写点什么,就觉得太对不起小狗包弟了;这多像鲁迅,他确实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尽管他无话可说;罗森塔尔,“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必须要报道点什么”——尽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作者的使命感以及使命感的来由,以及此“来由”的根源,为什么不可被界定为新闻?要知道,对于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来说,新闻不过是明日之历史;而历史,也多是昨日之新闻。而决定昨日之历史与明日之新闻者,永远是当下之人。铁肩担道义,必有妙手著文章。那就写历史,不怕其烦地写被受害者和施暴者都写过的历史。在有无之间,在新旧之间,公约出常读常新常自省的教训来。

    于是就生成了新闻与游记相生相离的文本。以新闻报道为“表”,以记叙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为“里”,渗透一般的表达技巧,表现历史上人间地狱的罪恶,就写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文章有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新闻不可以是游记?为什么游记不可以是议论?为什么议论不可以是抒情?而对比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罗森塔尔的跨文体创新实践,并不算新闻!其为名作,时势所造而已。至于教材课后习题都关注的“二十多岁的姑娘”,她的“温和地微笑着”,怎么和“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有异曲同工之妙?名作必有特异处,但书读多了,你会发现更多的是相同。

    这里,没有什么秘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有时候只是多了那么一点文胆而已,只是做了点对教条主义的文体规范的颠覆而已。那这“而已”又如何做到呢?只能说,要有一颗道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作的诞生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e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