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
我初中的时候,衣柜里除了两套校服和一堆睡衣外,只有三条裤子和两件上衣,其中一条裤子在裤脚处还打了补丁。
不是因为我家买不起裤子和衣服,而是我处于“憎恨物质以及物质带来的感官感受”时期。从心理成长来说,那意味着一个人的内省力开始发展。
处于敏感的青春期的我,发觉美丽的衣服会使我魅力大增,桃花运良好,然后那一拨一拨的鲫鱼一般的男孩子会让我分心,成绩下滑,于是好强的我拒绝“对学习分心”这件事。于是,我把自己搞得像个流浪少年。
那时候的我,已经发现物质对于人的感观的冲击力----一件美丽的衣服不但为我带来很多别人的注视,而且我也会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这让我感觉“我不是我自己了”。
这种对物质享受的排斥一直持续到了我成年。
28岁的我顶着一头乱发,穿着大叉裤,怀着羡慕妒忌恨的眼光瞪着路上的摩登女郎,那一刻,我突然恐慌:妈的,我居然被可耻的物欲勾引了! 接着,我发现更让我恐慌的真相:娘啊,原来我对物质有深深的渴望!
精神性和物质性是哲学里的两大命题。精神和物质感觉上就像一对仇人,正如和尚一定是禁欲的,而释迦牟尼的财产只有一只钵。
为了打倒人性中的对物质的贪婪和渴望,历史上的宗教人士用遍各种暗黑手段。
长大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物质的欲望真的是不洁的,有罪的吗?
事实上,物质就是物质,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人会因为人类社会产生的价值导向和感受,而给客观的物质贴上“好”或者“不好”的标签。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洁”的不是物质,不是身体和宝石,而是人对它的执念。
《易经》说,世界上唯有“变化”是不变的。
坐在桌子前打字的我,每一秒钟,我的身体进行着新陈代谢,每一秒钟阳光在变幻,太阳和地球在移动,人们和动植物在进行各种活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执著。
对于“执着”这种情绪,在《大话西游》里面有很具体的表现:紫霞仙子对自尊宝的爱很天真,很执着,而自尊宝的内心也藏着他并未觉察的执着---那“执着”表达在他最后的一滴泪。
而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个可怜女人对作家的感情也表现了很执着的“爱情”。
被修行者诸多诟病的“执着”,在某个程度上来看,是很美的,因为人生不癫狂不足以称为“人生”,但它也令人心碎。
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我想了半天,竟无法给出一个结论。
人的出生,是因为“爱”,而人的形体的构成,是“物质”。所以要从“物质”与“欲望”中抽离,实在不容易。
有一次,阿难陀与佛陀讨论“爱欲对人的纷扰纠缠”这个论题。佛陀讲了个故事:
“在过去世中,有一位名叫顶生的国王,以正法治民,不用刀杖而能降伏恶人。可是他不能满足有限的国土,于是到处征战他国。国王战胜了很多国家,各国的人民臣服于他,他的国土人民的欲望满足了。各国的佳丽,任他选择,于是他又为美色所囚。虽然很多美女日夜侍候他,可是他还不满足,想把别国的国王刺死,把王后夺来。就因为贪欲无厌,沉迷色海,王政日弛,终于民怨沸腾,政权崩溃,凄惨的度过了晚年!”
然后他说:“这个顶生国王,就是我的前世!”
一个人总不是生来就智慧,即使是佛陀,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才恍然大悟。所以,虽然书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古话也说了,“强拧的瓜不甜”。
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只是文字。任何知识与经验被标示为“戒律”,都会演化成禁锢人性的手铐,和人对世界的恐惧。
对于凡夫俗子的我,我怎么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哎!我只能尽量放松咯!
我觉得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我的态度-----“多情而不色情”。因为“多情”,便有一颗跳动温热的心;“多情 ”的人,有一双艺术的眼睛,于是他/她势必懂得去发现美,欣赏美,却又没有占有欲,于是“不色情”。
我想呀,徐志摩就是这样的人吧,梁思成就更加。于是徐,粱和徽因的互动似在跳舞,优雅温柔。
这都是我对于物质人生的美好理想,想完之后,还是要洗洗睡了的。
朋友们,你们对于人的精神性和物质性,有什么切身感受呀?
喜欢的朋友 请看个人公众号傅蓓工作室( ID : gh_599c09e731c7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