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虽然嘴上说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就好,但说一套做一套。给孩子报这个补习班报那个补习班,分数一有浮动比孩子还紧张。
前几天,去朋友家串门。一进门,就听到朋友女儿玲玲哭天抢地的声音。询问之下,才知道朋友让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学小学阶段的知识。但孩子学了一会就想玩,怎么也不肯学。讲道理也不听。实在没办法,就让她爸爸把玲玲关进了小黑屋。我女儿跟玲玲一般大,跟她比起来,玲玲已经会认字,背古诗,还会说英文,真的很优秀了。
如果朋友不转变方法,势必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破坏殆尽。将来的玲玲可能不但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能连最起码的自尊都无法生长。
01天才的对立面是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天才的对立面也是控制。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师和家长把控制当做教育。
小明从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爱阅读,会背古诗。在升入小学的智商测评中,他是全年级第一名。这样的孩子哪个老师都想要,后来被年级组长“抢”到她的班里。年级组长非常严格。小明进入年级组长的班级后,几乎天天都能被她找出毛病。要么是小明回答问题不积极,明明知道答案却不举手;要么是写作业经常有错,考试时,别的同学一半还没做完,他做完了不认真检查试卷,却在卷子背面画坦克······年级组长还找小明妈妈打电话告状,甚至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并解释说越是好学生,越要对其严格要求。小明妈妈非常好强又极爱面子,一接到老师投诉就回家批评孩子,甚至还动手打过几次。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夹击下,小明非但没有改掉老师口中的坏习惯,成绩却每况愈下。而且变得极其自卑,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到小学毕业时,所有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小明是个学习上的“差生”,没有人记得他入学时的状况。
这几年,家长和老师联手残害孩子的事时有耳闻。虽然他们没有主观恶意,目的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面对伤害,几乎无处躲避。如果,孩子仅仅在学校受到压抑,回家能有自由和放松,童年尚有栖息之地。可现实是,在学校被纪律和作业奴役的孩子,回家还要因为家长的严格管理而处处受限,他们在这样的压抑下,不得喘息。
02 奔着培养天才的目标往往培养出畸形的天才
魏永康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从小就披戴着天才的光辉,周围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称呼他为“神童”,在同龄人还在读初高中的时候,17岁的他就进入中国科学院,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他的事迹在他的老家湖南广为流传,很多人都羡慕他的父母有如此优秀的孩子。一时间,魏永康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也是无数学生崇拜的偶像。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褪去天才光环背后的魏永康,只是一个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孩子。17岁的他,不仅不会做任何家务,连日常基本的穿衣吃饭都需要母亲代劳。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勒令劝退了。
研究天才儿童45年的卡米拉·本博奉劝各位家长:父母最好不要为了培养天才而培养孩子,这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各种社交和情绪问题。
魏永康绝不是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希望培养的新一代。可怕的是,魏永康式的培养模式绝不是孤例。中国教育之所以陷入囚徒困境,很大一个原因是家长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家长们一面表现出面对现实的被动与无奈,感慨着痛斥着把责任推给大而虚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一面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对孩子成长的全方位的束缚和逼迫。我们重视成绩、特长,却很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更不“放任”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03 培养天才,家长要成为孩子天赋的保护伞
小东拿着一块石头对妈妈说这像一条鱼,妈妈很不屑地看一眼,拿过来扔掉,“这又不是鱼,一块破石头,看把手弄得多脏。”妈妈在平时也给小东讲过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她却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如同踏在幼苗之上的一只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孩子的天赋扼杀在萌芽中,让一个有可能成为牛顿的孩子往一个牛倌的方向发展。
一、摒弃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
应该没有那个家长会承认自己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但事实上却有很多人正在这样做。孩子到处乱跑是问题,孩子不按时睡觉是问题,孩子见人不爱问好是问题······所有这些,无不令家长焦虑,都需要被改造。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尤其在某方面天赋出众的人,往往在另外的方面会表现的明显不足。天才和全才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如果赵本山的爸对他说,你光会逗别人笑那能当饭吃吗,还是把心思放到功课上吧;牛顿的妈对他说,仅仅功课好那是书呆子,从今天开始练习做家务,每天必须洗一次碗……这世界是不是很灰暗?
不求完美,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因此,教育最要提防的就是求完美的心里。
二、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卢梭说过,卓越的天才彼此间另有一种语言,凡夫俗子是永远不能懂的。
莎莎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酷爱用各种小珠子穿各种各样的项链和手链,家长给的零花钱基本上都买珠子和丝线了。在家长看来,做串珠浪费时间不说,还耽误了写作业和练琴。为此,给孩子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但都无济于事。还好她有一位爱孩子且有悟性的妈妈。既然孩子喜欢,就帮她创造条件。她找来了一些和饰品设计相关的资料,从简单的图册开始,让孩子了解配饰设计的基本情况。读著名设计师的故事,了解世界各国的设计文化······
这位家长可能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做串珠,也没有想过要让她的女儿将来成为中国的可可香奈儿。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用符合自然和儿童天性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无论将来莎莎有没有成为著名设计师,她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三、戒断严厉和专横
《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父亲,虽然他父亲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没能阻止卡夫卡文学才华的流露,却令他的整个人生灰暗不堪。法官型的父母最容易培养出囚徒型的孩子。因此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是要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清洁工,还是一个才华出众的神经病。
教育家卢梭说过: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儿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灵,他是带着灵性而来的。要让他的灵性不灭,就要遵循自然法则,不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因此,在教育孩子上,“纵容”比“严格要求”更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几乎可以同意孩子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一个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小,成长得越健康,就越容易显露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