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此文是我的第一本书《无独有偶》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稿,今天将此文分享给简友,是想将其作为《千衣简书写作课》的第一课,有缘读到此文的你如果想加入我的暑期写作班,欢迎关注我,更欢迎你通过我的链接成为我的会员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6644c4eb,我们可以携行更长的一段路,遇见更多更美好的人和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75729/60a8f15a3bd2016d.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还有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是因为我手中的这一本书——《无独有偶》。它是幸运的,一出生就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我是幸运的,可以在一片足够自由的教育沃土上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去表达去陈述去实践我对教育的理解、我对成长的理解、我对孩子的理解。
我觉得,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见某样一生都不舍得放手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爱好,可能是一门手艺,可能是一种味道,可能是一种习惯。这样东西的存在可能并不能让这个人的一生变得更加熠熠生辉更加与众不同,但这个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别的人,就是因为有这样东西的存在。写作,于我而言,大概就是我这一生都不舍得放手的一种习惯,因为喜欢而慢慢形成的习惯。习惯了去看去听去想去记,习惯了把合理的不合理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野蛮的温柔的、细腻的粗糙的林林总总都记录下来,这些记录这些思考这些困惑这些质疑这些理解这些宽容慢慢融入我的言行,渗入我的思想。这是写作赠予我最好的礼物——它是我成长路上的一束光,忽明忽暗,但从未熄灭。
为什么会写《无独有偶》这本书,也许正如阅读推广人刘海龙老师写的推荐语:在二孩话题从茶余饭后的热议归于平常之后再去思考再去描绘,可能会更客观,更具现实意义。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拟过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在中国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以后,许多人到中年的父母在生与不生之间犹豫徘徊,他们因为房价之高、物价之贵、读书之难、教育之艰而怯步。当他们努力克服一切障碍下定决心选择生二胎的时候,他们唯一的孩子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阻挡二胎的到来。他们惶恐、迷茫,他们哭泣、反抗,但最终,他们在眼泪与迷失中发现爱的力量,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中渐渐成长。我觉得,这段写作背景恰是2016年以来很多家庭很多家长、许多孩子的真实写照。
身为一个老师,这几年我常常听到家长的求助,说生了二胎以后,对大孩有诸多抱歉: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无论是情绪还是学业,都兼顾不过来;我也常常听到孩子们的抱怨:不管我、不公平是抱怨的关鍵词。这样的信息接收多了,我就在想,除了安慰,除了开导,除了劝解,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记录这些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人和事?还有没有别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去面对和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让大孩更好地发现二胎世界除了兵荒马乱之外的温暖与幸福,去承载成为哥哥姐姐之后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后来我就想,给这些孩子写一本书吧,写下他们的烦恼与惶恐,写下他们的抗争与叛逆,写下他们的蜕变与成长。
这个念头始于2018年初,起笔于2018年7月,完成于2018年8月,一个月的暑假时光,我就沉迷在这个故事的创作当中,每天坚持写作10小时以上。一个月后,19万字的初稿写完了。听起来很顺利,其实有很多写不下去的时候,觉得情节不合理,觉得节奏不紧凑,觉得人物不鲜明……不过,我倒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相反,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一段单纯的无人打扰的写作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还有哪种职业能有这么长的假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啊!想想就觉得很骄傲!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这本书的定位也在不断地调整。身为一个老师,我每天行走在校园里,看到过许多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的小故事,那些很微小很真实的小故事,常常会打动我的心。这些事所涉及到的爱与忧伤,并不仅仅与二胎有关,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交往的障碍、梦想的困惑、失败的困扰、陪伴的缺失等等等等。其中,有几个孩子的身影不断地在我眼前出现,这几个孩子都患有自闭症,他们身上有共同的特征:情绪和行为都难以自控,智力和能力都与同龄人有明显差距。很巧,这几个孩子虽相隔几岁,并不在一个年级,却都遇见了同一个老师,这位老师为他们付出了比普通老师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帮助他们进步。恰好,他是我女儿的班主任,我得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他的做法和想法。
他曾跟我说,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先接受他们,接受他们的不一样,接受他们种种在我们常人看来不是那么正常的一些行为,只有先接受,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犯的错、做的事,教育才可能发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让我明白,接受,是爱之初。后来,我把这几个孩子浓缩成一个角色,写进了书里。书里关于自闭儿童王子奇的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我希望小读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许多不一样的爱,对弱者的同情,对亲情的珍惜,对长辈的尊敬,对生命的敬畏。如果一本书能让小读者的心里融入这些丰富的情感,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我希望《无独有偶》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就是这本书的来历。我很感谢它可以这么顺利地来到我的身边。它让我相信,纯粹的喜欢,慢慢地坚持,也会遇见好结果。这也是我今天要传递给坐在会场上的同学们的道理。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曾这样写到:“要始终相信,梦想一定会在与痛苦的对抗中、与失败的对峙中、与困难的周旋中盛开出巨大的花萼,芳香四溢。”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包括以后读这本书的每一位小读者,都能从这句话或是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成长的力量,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折与变化,勇敢地对未来对未曾预知的人和事说一声:“哈啰,很高兴遇见你。”
这些年,我写过很多文章,发表或获奖的应该快七百篇了。这些文章是我一字一字写出来的,我创造了它们,但同时,它们也改变了我。我们彼此对视,彼此审查,希望对方都可以变得更好。我很庆幸自己这些年从未放弃过写作,正是这些年一步一步地走,一篇一篇地写,才能慢慢地去驾驭一些文字,把它们组合成一种新的生命新的姿态,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才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勇气与能力。我更庆幸我是一名老师,每天晨出暮归,与同事与家长与学生亲密接触,才能看到这么多鲜活而生动的人和事,才能拥有这么多旁人看不见的素材和资源。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是我写作的底气。我始终谨记,真实,是作品的灵魂,再高超的艺术加工,都得源于真实的生活。
《无独有偶》是我的第一本书,但我相信,我写给孩子们的书会如这本书名一样,无独有偶,陆续有来。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学校我的校长给予我足够自由的创作空间,让我的坚持有了坚强的后盾;感谢给这本书写推荐语的李校、曾校、我们小语的教研员路老师,每一句肯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还要感谢今天到场的每一个人,我会把今天收获的支持与鼓励化成前行的动力,用笔下的文字继续拨亮写作这一缕微光。这几天,我不断收到小读者的反馈,有的说:“老师,读这本书,我是笑了哭,哭了笑。”有的说:“老师,你写出我们大孩的心声,你怎么那么了解我呀!”也有家长跟我说:“老师,我女儿读了这本书,这几天对弟弟友善多了。”这些反馈让我更加肯定,光是可以传播的。我希望,在这个小小的光圈里,照亮的,不仅是我,还有一直和我在一起的孩子们。我们一起同行,一起变得更好。最后,我想把一首小诗送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和我钟情的业余爱好——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