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弱点 满含悲悯情怀
————浅评秦腔《马前泼水》
文/罗汉
清明假期,回家祭祖,跟亲人短暂相聚后话别,绕道西安,想一睹近日在秦腔界及戏迷圈热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正在热演的秦腔《马前泼水》。一路上,春光灿烂,杨柳吐绿,山桃花杏花如雪,衬托着点点哀思、片片离情。网上显示已无票可订,电话咨询,说票已售罄,真是一票难求。最后还得感谢正在西安省亲的段亚军老师帮忙弄到一张票。
该剧讲述的是:书生朱买臣穷困潦倒,屡试不第,某日受邀为崔巧凤书写婚书时,二人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历经六年两试未中,崔氏不堪忍受清贫,因久未得到期盼中的荣华富贵吵闹逼迫买臣写下休书,朱买臣愤而离家再赴京应试,竟得中探花,衣锦荣归。巧凤街前拦马见买臣欲复合,买臣冷言讥讽并马前泼水,言覆水能收方可相认。巧凤不堪羞愧投水自尽,朱买臣在草堂家中回忆二人多年恩情和应试途中经历,幡然醒悟,然为时已晚,瞬间白须并为已亡巧凤身盖凤冠霞帔。
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员李小青饰演的朱买臣家境贫寒,屡屡落榜,虽然靠打柴买柴艰难度日,但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圣贤之书,心志远在“朝廷柱石、安邦定国”。李小青扮相英俊,举止儒雅。
由梅花奖得主张蓓饰演的崔巧凤一出场还是个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少女,如同所有待阁出嫁的女孩一样,心中还充满对爱情的向往和幻想。因家嫂急于将她嫁出去,请来烂柯山下的秀才为其写婚书。而这次无意的会面,成就了崔氏的爱情所愿。
朱买臣与崔巧凤一见钟情。巧凤勇敢地拒绝了有肉吃的屠夫、有房住的泥瓦匠、不愁钱花的老板的求婚,她与朱秀才的相爱也遭到了家嫂的激烈反对。家嫂嫌弃秀才穷酸,极力阻挠。最后,崔巧凤敢作敢为,带着一小包裹私奔到朱秀才的草棚,与秀才生米做成熟饭,结为夫妻。
进士一科需三年,三年一去又三年。等得春秋再转换,报子又过烂柯山。然而,三年的含辛茹苦,换来的却是失望而回。“过了一个三,又过一个三,怎样熬过下一个三?人生能有几多三? ”
怎料朱买臣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连着两个三年落第,也正因为如此,其妻崔氏也从新婚燕尔时的期待和支持,变成无望和嫌弃,灶无柴、缸无米空空荡荡,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是对丈夫和婚姻充满美好希望的温柔女子,在贫困生活中逐渐失去对丈夫的爱和信心。过了整整七年苦日子的崔巧凤终于熬不住了,当年的私奔美谈如今变作笑谈,温柔贤淑的崔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最终低下了头。生活的艰辛将崔氏由怀揣梦想的少女变成世俗生活中的家庭妇女,磨灭的,岂止是韶华,更是对美好憧憬的幻化……。乘着酒性,崔氏满腹的凄苦哀怨一齐暴发,神志不清的她逼夫休妻。崔氏的酒后恶言深深刺痛了朱买臣的心,朱盛怒之下,愤写休书离家,夫妻二人终因穷困的生活导致他们情消爱淡、劳燕分飞。“失去了才知道可贵”,朱买臣的出走惊醒了沉醉中的崔氏,半醉半醒中,崔氏才意识到,丈夫真的把她休了,身无银两,头也不回地走了,崔巧凤却后悔了。
朱买臣被抛弃后终于考取功名,从贫困书生到衣锦还乡,当他红袍加身,高头大马,衣锦还乡时,却没忘记曾经所受的屈辱,仍心怀怨恨,这就注定了悲剧的产生。
崔巧凤想破镜重圆,满怀愧疚地迎夫荣归,祈望能通过自己诚心的悔过唤起丈夫的旧情。殊不料此刻的朱买臣已经不是当初的穷酸秀才,马背上下已有天壤之别。他忘不了崔氏当年的绝情,他要用她当年的无情来偿还她。面对崔氏的百般哭诉,朱买臣非但没有被打动,反而更加激起心中的怨恨。于是他命马童用铜盆打来一盆清水,命崔氏手执铜盆,却狠狠一鞭打翻铜盆,不肯认妻。 毫无防备的崔氏见满地清水,仓惶不知所措。她询问朱买臣是何意,朱买臣却冷冷地命崔氏将洒落满地的水收回盆中。
崔氏瞬间明白了,丈夫是在以此喻羞辱自己,以泄心中无比的愤恨。他们之间已经恩断义绝,再也做不成夫妻了。今非夕比,二人如今面对,往事如烟,覆水难收。
当朱买臣回到草堂家中,看到被崔氏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屋子,睹物伤情,不禁回想起以往相敬如宾的恩爱日子,想起以往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是妻子当年无情地斩断了七年的夫妻关系,逼他走出娇妻护佑下的温柔乡,靠代写书信代写诉状代写契约等等各种代写,边读书边谋生一路写到了京城写进了科场。交出了被皇帝点评为体察民情、经世致用的锦绣文章,才考取了探花。如果还蹲在家里,继续做个死读书读死书、低能的巨婴,肯定还是功名无望,朱买臣终于体谅到了妻子当年的苦心。
昔日种种,唤醒了朱买臣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想起马前羞妻,朱买臣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他也后悔了,急忙去寻找崔巧凤。可是,绝望的崔氏已投水自尽,找回的却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一切都太晚了,他历经千辛万苦换来的凤冠霞帔竟作了妻子的寿衣。
最后这一幕,我是在近乎心痛欲绝的状态下看完的。面对着妻子的尸首,朱买臣瞬间须发皆白,高音板胡与唢呐共奏的悲凉音乐在此刻萦绕,激烈沉闷的鼓点撞击着剧场所有人的心灵,这出戏的悲剧意蕴达到了极尽的诠释。
该剧由徐棻编剧,原四川省川剧院任庭芳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王化武为导演,研究院作曲家罗新昌对音乐唱腔进行了重新设计,由研究院青年演员李小青和张蓓主演,本剧也是李小青参加第29届梅花奖竞演剧目。李小青曾受教于多位名家的指导,采众家之长,最后拜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为师。他扮相英俊潇洒,做派稳健大气,唱腔高亢悠扬,韵味浓郁,表演富有激情及感染力。从艺三十多年来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马前泼水》剧情虽然简单,但主要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极为丰复。小青对朱买臣这一人物各个时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分析把握得十分精准细腻,加上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因而对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完美。可以看出小青的表演已入佳境,除了唱功极佳、大段的独角戏及唱段完成得极好外,做功也很棒,如第一场文小生的身段,最后一场的绝活:吊毛、甩发、僵尸,干净利落。这出戏绝对能代表李小青的实力和功底。
崔巧凤本身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在和朱买臣共同生活中,又经历了对未来的憧憬、漫长的等待、以及对艰辛生活的忍耐,直到彻底失望,以至于变心等更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对于如此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经历,梅花奖得主张蓓拿捏得维妙维肖,让人回味无穷。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特别是甘为人梯的艺术品德,值得赞叹、学习和发扬。
这部为李小青冲梅量身打造的大戏,由于演员的安排得当,感觉是因人造戏,李小青与张蓓联袂把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形象洒脱。从头到尾整台戏李小青和张蓓的表演时刻都在人物之中,强强搭配,表演细致入化,富有激情及感染力,二人把演技发挥到了极致,完美演绎了该剧。若没有这两位主演精湛、入情的表演,恐怕观众也就没有眼福一饱这么精彩的演绎了。这也再次证明戏剧是角儿的艺术,这也是戏剧的终极魅力所在。
综观这台戏,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是该剧从另类角度栓释人生爱情家庭的悲欢离合,剧情扣人心弘。
《马前泼水》之前大多数版本中主角都是女性,都是在男权社会里站在道德审判的角度谴责女性的嫌贫爱富。这部剧作将着力点放在男性朱买臣身上,女性的欣喜与悔恨与朱买臣的人生亦步亦趋,这是生活的现实使然。这部穿着古装、讲着传统故事的秦腔剧目关注的是赤裸裸的现实,完全是一部现代家庭关系中,女性爱情理想与现实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
聚是爱情,散是故事,生活是打着爱情旗号聚散离合的戏剧,再美好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日复一日的细碎一天可以,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再激动的情愫也终会被生活的琐碎磨得没了耐性。 古来就有成语覆水难收,近义词就有破镜难圆,现代婚姻生活中都有七年之痒这个说法,爱情的甜蜜终归要回归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人努力操持家务,另一人两个三年都未能中举,看不到希望,这样的爱情放在现代也是要经受考验的,女子一时激愤讨要休书,男子离家出走边谋生边去赶考。女子仍然为他倚门守侯,等到做官归来的爱人,等来的却是马前泼水,覆水难收,羞愤之下投水自尽。男子回到家中睹物思人,忆起往昔,幡然悔悟,然而却为时已晚,痛悔之下须发皆白。这才是真实而残酷的人生写照。
如果说崔氏在爱情萌芽之初,是基于对朱买臣个人前途考量的目的,是女性择偶观念中的功利心体现,那婚后生活的甜蜜则是爱情与平淡的家庭生活最好的诠释,这目的合乎情理, 诸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夫荣妻贵” 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婚姻伦理中的正统,这平淡更是合乎情理,因为没有比家庭更能让人感到安逸的地方了。但人生中总是充满了无奈,剧中朱买臣作为士子他所经历的屡试不第的况味人生,与崔氏对理想婚姻生活中极大落差的不满,则是故事中最大的冲突,这缘分因爱而生,也因爱而断。
二是具有现代意识及普世价值观,人生即苦难,满含悲悯情怀。
人生的悲伤来自于不被理解,来自于希望点燃后被无情的熄灭。哀莫大于心死,所以崔氏在池塘边投水自尽的那一段唱词中:我好恨,我好恨,恨我当初鬼迷心,直落的覆水难收。唱罢并以死亡结束生命,这一刻女性的意识觉醒,是以死亡为代价的,难免让人唏嘘叹惋。
悲剧震慑人心的魅力是在一瞬间爆发的,看似团圆的喜庆结局却被拧巴的人性瞬间翻转,但又充满了合理性和可信度,该剧的改编者并没有试图去与人和解,覆水难收,他选择了回归生活的悲剧宿命。
泼水时,霎那间,志得意满。却为何,一路走来,心不安。 爱情关系中,相爱从来相杀,人们从未觉醒。
台上台下,戏剧与现实,真诚的泪,悔恨的泪,愧疚的泪……,泪水交错,让人百感交集,感同身受,肝肠寸断。
三是该剧直视人性弱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传统故事,现代表达。
该剧给了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新的人物,对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别是对其“婚变”的前因后果,也作了新的诠释。对人性的揭示不是简单的因果铺排,该剧中的崔氏不再是昆曲及其它剧种中整日痴想凤冠霞帔,却又性情暴虐的怨妇以及毫无情义的泼妇,没有简单的嫌贫爱富,更多呈现的是她的温良贤能和敢爱敢恨的个性。也不没有将朱买臣演成心胸狭隘、冤冤相报的薄情小人。而是满含悲悯,引人深思,出人意料,又富有意韵,剧情合情合理,直戳观众内心最柔软处。李小青、张蓓两位演员的表演自然本真、恰到好处。没有简单地告诫劝说,没有非白即黑的道德批判和教化,更没有对人物非好即坏的简单定位。克服了以往正面人物无缺点、反面人物无优点的绝对与僵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这是该剧的最大亮点。看罢更多的是让人为剧中人物命运同情惋惜、悲哀伤叹。
该故事折射出当下人们对婚姻爱情以及现实生活的种种疑惑与困扰,也提醒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切勿意气用事,并希望人们对自己多一份反省,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对社会多一些认识,对应该珍惜的多一些珍惜。
它惊醒世人为人处世要理智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要学会包容和换位思考问题,不要片面地一味地从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等失去了再去后悔,覆水难收,悔恨终生。
爱情是甜蜜的,生活是琐碎的,悲剧是感人的发人深思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了的手就不要轻易放开。婚姻中的白头偕老,真的是需要两人在磕磕绊绊中一起携手并进的。愿这样的悲剧不再有。
另外,看得出这出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舞台精品,无论从编剧、排导、舞美、灯光,到从布景、配器及演奏都匠心独具,舞台呈现简约写意,表演尤其细腻入微。
这出戏的唱腔设计优美,在传统秦腔板式的基础了融入了歌剧元素,既有秦腔的亢壮之美,又有背景独唱和合唱衬托的悲愤之围,堪称近年来陕西秦腔舞台的上乘佳作。
总得来说,这出戏富于人生况味,饱含人生哲理,启迪人们明白:得失之间有许多情理值得深思。恩爱夫妻铸成喜剧和悲剧,世事沧桑不过贫富与苦乐。戏中,也许有你,戏中,也许有我。故演出中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看古代故事,想今人生活。
当然,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就剧本而言,凡事总是有利有弊,用现代人的思维观念诠释发生在西汉时的传统故事,新瓶装老酒,有认同者,也有不以为然者,是这出戏最大的争议和挑战。(2019.4.7于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