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读书的小伙伴都在问“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呢?”“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记住了却很少?”
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这几年我也是自认为看了不少书,划线、做笔记,看似很认真的啃书,但是回头一看看过的书,发现记住的却很少。
直到我看到《高分读书法: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我才明白原来看书,它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要深入思考;它不是全盘接受,是带着疑问,去探索,主动阅读是关键。
作者是来自东京大学的一名学生西冈一诚。他在一所普通高中就读,高三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但他立志要上东大,他在高考两次失利后,突然明白“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经过摸索和实践,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东京大学。
《高分读书法》是他在复读期间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到了东大,与优秀的人为伍,更是验证了原来提高思考力和读解力就是提高学习成绩拿高分的秘密武器。
读书的目的为了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助力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作者提出“只需改变阅读习惯,思考力和读解力都可拿下!”在书中作者把思考力和读解力细分为五种能力:
读解力: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本读透的能力;
理论思考能力: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能够清晰地把握书中脉络的能力;
归纳能力:从书中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他人观点的能力;
客观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
应用能力:在具体的场合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
西冈一诚在书中运用实例、演示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读书前、读书中、读书后三个阶段。
想像一下当我们一脚踏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森林是什么样的情景?在这里,我们不知道前路是什么,也不知道会碰上什么物体?这种感觉是不是让人觉得迷茫,不知道最终的目的,走到哪算到哪。其实读书和在漆黑的森林里迷路是一回事。
在森林里,如果没有火把,我们脚下的路就会有阻碍;读书的时候,如果没有线索,作者的意图我们就不会明瞭,读完了一本书,收获相应的也不多。
《高分读书法》作者提出我们书读不透的原因,是因为90%都没有提前准备好。
读书准备一
装帧阅读法---获取线索就是它
当我们拿起书本读书的时候,也来点仪式感吧,既然相遇了就是缘分,那就好好地看看它,从书的装帧(封面、腰封、封底等)中获取充分的信息。你从书名中获取了什么信息?在腰封上你又想到了什么?作者你了解了吗?用便笺记下来吧,越细越好。让它们作为我们进入森林的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前面的路上亮堂了,但如果没有地图,我们还是有迷路的危险,地图的指引,它会让我们对目标更清晰。
读书准备二
做假设--本书的全貌“地图”
你的“起点”和“目的地”是哪里,只有你自己清楚,不要担心这张“地图”的完美,每个人的读书方法、想获取的内容也不同,所做出的假设肯定也不一样。把你的读书目标、具体方法、阅读起点跟着自己的心做出一张专属自己的“地图”吧!当然书中的世界总会带给我们许多发现和惊喜,不要害怕修改“地图”,只有及时修正,才让我们走得更远。
火把只能照亮脚下的路,但地图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整个森林的布局。使用装帧阅读法获取微观视角,使用做假设获取宏观视角,两者相辅相成,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章,都能让我们把握书中的整体脉络。
有了前面的充足准备,让我们打开书本和它好好交谈吧!
读书中
采访式阅读—“记者”的思维
当我们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是被动的获取信息,发出“原来是这样啊”,我们的大脑就会误以我们学会了,其实这段记忆是不深刻的;我们只有主动阅读,在看书的过程中,带着疑问,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那些知识才能内化成我们有用的知识。
当我们进入书本的角色投入其中,去体会、去领悟,我们更能发现书本中的感情世界,也更能察觉文章清晰的脉络。
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信息资源那么丰富,为什么我们的知识量还是不见增长呢?充其量它们只是信息,不是系统的知识,我们接收到的只是浮光掠影,所以读书才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选择。
当好记者就要边读边问读书前,关注作者有疑问的问题,找到那些答案,特别是对作者开篇提出的问题、对书中对应多种答案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我们更要好好地记录,以便确定作者的文章脉络。
当书中还有些疑问没有得到解决,无法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时,我们可以采取求解阅读法,我们可以采取拓展的方式去找到解决的答案。
采访式阅读不但提升我们的独立性思考,同时也增强了读解力。
整合阅读法—找出作者意图,说话说重点
有好多时候,我们看完一本书,意犹未尽,想马上捋一捋,写篇笔记或书评,到了这个时候却卡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它是我们没有把握好文章的脉络,没有读懂这本书。
那要如何破局呢?作者提出来学会用简单的话概括读过的内容。
作者生动的把书比喻成一条鱼。鱼有一个脑袋、一只尾巴、中间一根鱼骨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也是开头、结尾、中间一条线,把观点连接起来,那些各样的例证、名人名言等,都是附在鱼骨上美味的“鱼肉”,它们只是为了吸引我们阅读而写的内容,作者想表达的也就是“鱼骨”。所以我们要学会“骨肉分离”,剔除“鱼肉”之后的“鱼骨”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也就是我们要整合的内容。试着把它写下来吧,这种方法叫做“摘要阅读法”。
摘要阅读法具体方法:
1、可以从每一节、每一章中寻找最具概括性的句子;
2、基于已找出的句子概括本章或本节的核心观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控制在30个字以内表达出来;
3、基于以上这些概括句,写出一本书的概括句,字数在140字以内。
刚开始实践这个方法的时候,可能都会觉得挺困难,觉得“这个怎么能精简”,其实当我们操作得越多,它会提升我们的概括、归纳能力,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我们更容易说话说重点。万事开头难,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在书中作者让我们根据自己写出的摘要,推测出后面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推测阅读法”。推测阅读法其实也是帮助我们顺利地找到“鱼骨”。
整合阅读法是我们高效、准确地找出作者表达出的观点,并进行整合的好方法。
检验阅读法——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提出检验阅读法其实也是避免我们看书走极端,书中的观点都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听取一个人的意见不如听取多人的意见,作者提议可以同时阅读相同话题的不同书籍,并介绍了两种具体的应用方式:平方阅读法和交叉阅读法。
平行阅读法是选择内容相同,但观点有差异的两本书,因为内容相同,更可以找到它们的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在书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结合多方面去分析它们不相同的原因,这种方式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轻易否认别人的观点,而是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事物。
交叉阅读法是在平行阅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从两本书中找到不同观点间的交叉点的方法。“两个观点究竟存在什么差异”“发生分歧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通过交叉阅读法找到书中不同点,把它记下来,通过分析你不仅会明白分歧的具体点在哪里,在读新书时,这些交叉点也可以发挥其价值。当我们看到不同的作者对观点的看法不一致时,也无形中扩充了我们的思考面。
说到底检验阅读法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让我们从多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让我们的知识量越来越丰富。
读书后
议论阅读法--活学活用
平时我们看书时的时候总是会提出“有输入就要有输出”,“输入”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信息;“输出”是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向外界表达、传播。
不要忽视“输出”,只有当我们能把读到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用自己的观点有逻辑地表达清楚,那才算是我们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我们用装帧阅读法推测书中的内容;用采访式阅读法向书提问;用摘要阅读法概括书中的内容;用平行阅读法审视作者的观点......这些都是输出。
但是,在阅读完全书后还在加入自己的感想、议论,这才是最后的关键,也是你能不能将书中的知识活用的试金石。
在“输出”方面,一直是我的弱项,我平时阅读完总想着要写篇笔记或书评,但是下笔总感觉挺难。一本书总是翻来翻去,却不敢动笔。后来一想,写也是思考的过程,不去写,就永远写不好,写了你才会知道,这是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不要害怕写出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写就对了。
写到最后
这些年看了这么多书,第一次深刻地理解读解力和思考力对阅读的影响,不要去“看”书,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世界这么大,因为有书,我们可以透过书本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也可以与大师进行对话。读书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虽然《高分读书法》这本书出自一位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但是他的学习方法适合所有读书的人,让我们与书本来一场TAL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