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路(第二段)

作者: iamluost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4:05 被阅读3次

    (接上段)

    ……

    往前,肇嘉浜路两旁是一排排的工厂。

    再往前,肇嘉浜路是一段河。

    说肇嘉浜,离不开徐家汇。明末大学士徐光启晚年归葬在上海城西。他的后人在墓边居住生息,渐渐形成了村庄,人称「徐家厍」。「厍」,就是小村落。又因为蒲汇塘、法华泾、肇嘉浜在那一带汇合,人们也就唤作「徐家汇」。附近有地称「小闸」,肇嘉浜就肇始于那里。这么看来,肇嘉浜——无论是河流还是河名,兴许是早于徐家汇的——大体可以肯定,清朝时期就这样了。肇嘉浜也许是人工挖的,也许曾改过河道——这些都不好确定。「三里五里一纵浦,五里七里一横塘」,江南有很多人工开挖的河道,为的是灌溉大片大片的田圩。

    但是我又连它的名字也解释不了。「肇」,作「起始」讲;「嘉」,当「美好」讲。究竟是「肇」、「嘉」两字分开讲呢,还是「肇嘉」两字当作什么什么的专名,我并不清楚。

    今天,肇嘉浜的河道已经全部填平了。看着地上飞驰的车轮,地下呼啸而过的地铁,已全然不见河流的痕迹。但借着古人的寥寥数语,再看着地图,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肇嘉浜的身影。她由东向西,从今宜山路北段起,拐向蒲汇塘路,再沿着漕溪北路北段东接肇嘉浜路、徐家汇路,在斜桥一带斜向东北接肇周路,又东延复兴东路,最后在白渡路接入黄浦江。

    而肇嘉浜路,则从徐家汇商圈的路口起,到打浦桥一带止,主要是肇嘉浜的西段——肇嘉浜是远远长于肇嘉浜路的。

    肇嘉浜是分段填成的。肇嘉浜路的这段填得最晚,其时已是建国往后了。

    上海开埠前,城内出行是水陆并用、水路为主的。肇嘉浜在城里,连通方浜、薛家浜、穿心河等构成纵横水道,泛舟行船,可达各处。河流流不到的,出行才靠着小巷,细细弯弯。西出了县城,肇嘉浜接着蒲汇塘,可以通航到松江。松江盛产鱼米,兼销棉纺;东出了县城,肇嘉浜接了黄浦江,江畔是航运繁忙的河港。众多商家就沿着肇嘉浜往来,运进了上海人需要的大豆、豆饼,运走了松江、青浦的棉布——肇嘉浜一片繁忙。

    所以,肇嘉浜在城中,舳舻相接;肇嘉浜在城郊,渔歌唱晚。虽然她作为江南平原河流,夹带泥沙,易泛滥、易淤塞,但因她维系着东西航运,地方上连年疏浚,不敢懈怠。

    至于肇嘉浜在乡间的灌溉之用,更不用提。

    灌溉、运输,肇嘉浜竭尽其能。而这一切,在上海开埠后却变了样。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先后扣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强辟上海为通商口岸,各自在上海城北荒滩谋得了商人居留地,渐渐演变为租界。租界一开始受到了「华洋分居」的限制,发展缓慢。但不久后太平天国在江南起军,秘密组织小刀会趁势攻破了上海县城,清政府在上海机能瘫痪,大批人为了躲避战火,逃到了租界。

    人口爆发式的扩张带来了租界的飞速发展。既要满足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之需,又要满足帝国主义的原料掠夺之要,西方人就摒弃了大小河浜运输,渐渐填平,并修了横平竖直的公路。他们铺了自来水管道,通了煤气街灯,装了消防系统。借着上海的优良河港,凭着先进的市政管理理念,租界内十分繁华。

    这时再反观县城——房屋沿河修筑,杂乱拥挤,巷弄又窄小曲折。又时人几乎没有近代城市卫生的观念,垃圾、屎尿摆在街边、排到河里。人们饮用河水,经常爆发传染病。

    一些人就想要改变了。

    是不是感觉别人的都是高级的?那我们也模仿。

    租界有自来水?

    我们也装自来水。

    租界有公路?

    我们也铺公路——地从哪儿来?

    地从河里来——地又不会从天上来。

    一锹、一铲,城墙推倒。墙砖怎么放——拿来,填掉护城河。方浜、薛家浜填掉;肇嘉浜好长,把城厢内外的一段填掉。清末民初那十年,大抵将斜桥一片往东的肇嘉浜填成了路。

    肇嘉浜断了头?

    还不算。肇嘉浜在斜桥接了陆家浜,进而连着黄浦江,也还可以流动。

    不过陆家浜后来也填成了陆家浜路。

    那就继续西退。肇嘉浜在打浦桥一带,连接了日晖港,仍勉强通着黄浦江——没有疑问地,日晖港以东到斜桥,河道枯竭,终也填成了路。

    以上讲述的都在东段,而最西端也不太平。先是上海开埠后不久,天主徒在徐家汇修建教堂时,就曾强移肇嘉浜河道,一度断流;后有日军侵占上海时,在徐家汇一带截流筑路,渐无河水。自此,往西到小闸,肇嘉浜彻底干涸。

    肇嘉浜终于只剩下了徐家汇以东到打浦桥一带的河段。

    而这就是肇嘉浜路真正的故事了。

    故事……(接最后一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肇嘉浜路(第二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oxyqtx.html